(图为集美大学“闽海渔湾·寻途智转”实践队前往福建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体照 王紫珩供图)
2025年7月4日,实践队成员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南江村。依海而兴,向海图强。晋江市雄踞闽南金三角黄金海岸,坐拥绵长海岸线与丰饶海域,渔业根基深厚,从业者众。这里是福建省重要的水产苗种繁育与养殖基地,水产加工贸易活跃,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依托发达的港口物流和完善的市场网络,晋江成为闽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集散与贸易枢纽,产品远销海内外。 4号上午实践队员走访了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王权介绍了福大鲍鱼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养殖流程、供应链管理及研发机制等方面的现状与发展。
(图为福鲍公司获得的企业荣誉与奖状 王紫珩供图)
产学研破局:高校+企业
福大鲍鱼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提供实验场地、硬件设施和资源支持,高校则派出硕士、博士及科研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成果由双方共同研发、转化,并共享收益。科研成果需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有效落地。部分研究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还未进入实际生产环节。项目的研发到应用需要一定周期。高校负责科研人员投入(如博士、教师);企业则承担平台建设、生产管理、运营维护等物力支持。技术专利归属为校企联合单位,科研成果可转让或共同转化。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高新技术人才的欠缺,所以进行转型升级需要资金的投入与人才的引进,为转型做配套。
工厂化养殖,科技利民砂滤系统+封闭式水循环
工厂化养殖相比海区更易控制环境因素,水质通过砂滤处理(1-2米砂层过滤),并持续循环更新。水泵系统保障水源稳定供应。使用简单砂滤系统处理海水,保持水源清洁,无添加盐分,使用天然海水。 南北接力养殖模式:通过南北接力养殖,利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水温条件,优化鲍鱼的生长周期,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同时降低养殖成本,从福建到山东,整个运输链条已经非常成熟。基因编辑与杂交交叉使用:使杂交品种能够显现出优良性状,并保持性状的稳定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福大主要是在工厂内育种,在海上进行商品鲍的养殖,泉州属于沿海地区,常有台风,海上的养殖经过多年经营已经能够较为迅速且熟练地应对台风的侵袭与影响。
(图为了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王紫珩供图)
蓝色愿景:赋能产业,振兴乡村
福鲍鱼的实践,是中国水产种业振兴的缩影。当我们询问企业为什么选择鲍鱼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时,王总经理回答道:二十多年前,企业选择鲍鱼,源于其本土养殖基础,一个企业的成立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产品能够提供给市场;当我们问起企业从晋江市的产业集聚中受益了什么时?王总经理(王权)给我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只有一个渔业企业在这里进行生产经营,当生产设备的某一个特殊零件坏了,该零件的生产商不会为了一个企业就再次制造该特殊零件,但如果有企业集聚,那该零件的生产商便会往积极方向考虑,为该村的企业提供服务。渔业企业在南江村进行产业集聚,与周边的渔业企业共享资源,承接同一个项目,积极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就会发挥集聚效应。
(图为同学向王经理询问 王紫珩供图)
如今,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不仅将昔日“一口鲍鱼一口金”的珍馐送入寻常百姓家,更通过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带动了广大养殖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蓝色动能。面对未来,企业也清醒认识到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投入,正积极寻求突破
总结:通过本次访谈,我们深刻感受到水产公司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社会责任为担当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还是应对市场挑战,企业都展现了前瞻性与务实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水产公司将继续深耕水产种业,推动行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与渔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通讯员:游黄彬 王紫珩 江楠淳 萧静茹 林宇鑫 童尔乐 李若淇 陈欣榆 余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