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精神力量

 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2025年7月14日至7月28日,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党支部第九期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队队员 张可 贺雷走进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红色记忆寻访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参观大宁县道教村红色教育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贺雷 摄 刚到大宁县道教村红色教育基地,我便被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基地内的党员政治生活室、大宁党史馆、红色基因传承馆等场所,仿佛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静静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在大宁党史馆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它们详细记录了大宁县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  图为实践队在大宁县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可 摄 其中,房普明的事迹让我深受触动。他作为大宁县最早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组织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进步青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畏艰难险阻,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正是有了无数像房普明这样的革命先辈,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大宁县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我们更加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通过参观相关场馆与设施,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看到了党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坚守信仰,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他们的精神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图为实践队在大宁县道教村红色标语前摄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可 摄 在道教村,“党建引领、道教向上”“一颗红心永向党”等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这些标语不仅是一种宣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黑城村,我们参观了烽火台。烽火台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也明白了,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最后,我们来到了马头关黄河仙子祠。这座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的古祠,历经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这里,我们还欣赏了由大宁文旅推出的红色歌曲《黄河仙子》,这首歌曲根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仙子的传说》内容创作而成,旋律优美,歌词动人,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红色记忆寻访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对红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其次,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党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党如何带领人民克服困难、取得胜利。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 再者,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总之,这次红色记忆寻访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它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在行动上得到了锻炼。我相信,这次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收获将会伴随我一生,激励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通讯员 张可、贺雷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百载衣梭承古艺,素手飞针绣振兴
  • 团队以彝绣为千年文脉与当代振兴的纽带,紧扣“非遗焕新与青年担当”核心,围绕弘扬绣韵、传承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呈现曲别李英等
  • 08-07 关注:10
  • 彝绣寻根承文脉,筑路溯源忆峥嵘
  • 实践团队围绕文化寻根与红色铸魂主题,紧扣“非遗传承+红色研学”,将峨边之行的彝绣文化、民族团结、抗战历史视作理论实践交织的整体
  • 08-07 关注:7
  • 一针一绣传红韵,躬身践行续新篇
  • 团队将小凉山彝绣作为青年与民族文化对话的媒介,展现阿赫秀枝等传统非遗传承人在坚守中求新的实践,呈现实践团沉浸的参与过程,通过“
  • 08-07 关注:13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