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清晨,南京审计大学“一路黔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校内集中,正式踏上前往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的调研之旅。此次实践以“追寻木黄会师足迹,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为主题,旨在以实地走访纪念馆、革命旧址和当地访谈的形式,深化青年对红色历史的理解与思考。据团队负责人介绍,此次实践希望还原历史场景,以沉浸式调研激发学生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红色精神的多维理解。
一、初抵木黄:红色记忆的入口
2025年7月13日上午,“一路黔行”社会实践团队在南京校内集合,完成出发前的简短动员会。会议强调了实践主题、调研纪律与安全事项,所有成员现场签署承诺书。旅途中,车厢里一度安静,但当介绍“木黄会师”背景的短视频被播放出来后,讨论逐渐热烈起来。“是军事上的必然,还是地理上被迫集结?”、“为什么不是别的地方?”一些队员开始查阅资料、翻看党史书页,在对彼时湘黔川边的战局细节中寻找答案。尽管还未抵达目的地,但关于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已在年轻人之间悄然发酵。
下午三点左右,团队抵达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镇子隐于武陵山脉腹地,道路沿着山势起伏蜿蜒,镇口,一座红军主题雕塑迎面而立。雕塑背后的标语墙上,“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木黄”数行红字映入眼帘,引得数位队员不由自主地停步凝视、低声讨论。
据当地联络员介绍,木黄镇因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与三军的会师而被写入史册,是湘黔川革命交通线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镇上建设了纪念馆和复原旧址,结合乡村振兴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你们现在走的这条青石板街,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之一。”
7月14日,团队休整后,便前往木黄镇文化服务中心,与纪念馆工作人员正式见面。在一间布置朴素的会议室中,工作人员用地图勾勒出会师过程的时空背景,又向学生们介绍了纪念馆布展重点与参访流程。他补充说:“你们来的这几天正好避开主流人流,可以更专注地看。”
返回住处前,团队成员在院子里召开小型会议,迅速完成职责分配。资料收集组、摄影组、口述调研组、整理撰写组相继确定负责人,几位队员就已开始围着笔记本讨论采访提纲、划分走访顺序。调研还未开始,但精神上的集结,已悄然发生。
二、史料会师:纪念馆的凝视与倾听
7月16日上午,“一路黔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木黄会师纪念馆,正式开始系统学习木黄会师的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纪念馆位于木黄镇中心偏高处,建筑为白墙灰瓦、四合院式风格,庄重朴素,不事张扬。据讲解员介绍,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军在此地胜利会师,打破敌军围堵,为日后红军主力集结与南渡乌江创造了重要转机。这一历史事件虽未在大众语境中广泛传播,但其战略价值与象征意义,在党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队员们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了“会师背景篇”、“艰难转战篇”、“胜利会合篇”、“战略意义篇”四个展区,重点了解红军行军路线、会师决策背景以及相关战术部署。展厅采用图文、实物、模型和音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还原了会师前后的历史现场氛围。馆内陈列的一盏锈蚀严重的红军马灯、一台仿真军用电台和一份战地简报,引发了多名成员驻足观看与拍摄记录。在“艰难转战”展区,讲解员着重指出,当时红军从湖南永顺、贵州德江等方向会集于木黄,既是军事主动的选择,也体现了对山地作战地形的深度理解。“这里三省交界,进退可控,外围是敌军但没有主力,是红军反围剿格局下少有的缝隙。”她边说边指着一幅军用地图,向队员们讲解红三军如何从西南穿插而来,最终与红二、六军团在此地胜利会合。
队员田丽新面对那盏老旧马灯深有感触。她表示:“以前我们为了游玩,在山林中徒步,都感到吃力,而这盏灯代表的却是夜间翻山越岭的千里急行。红军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信念集结。”一张红军战地手绘地图引起了另一位喜欢研究地理信息同学的注意。她细致观察比例尺、标注线条后表示:“这种人工绘图方式在今天看来粗略,但对当时判断地势、部署路线至关重要。”
在“胜利会合”展厅,一张珍贵老照片引发讨论——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红军高级将领并肩而立,身后是衣着朴素、神情坚毅的战士群像。讲解员指出,该照片拍摄于会师当天现场,“尽管物资紧张,队伍仍坚持简洁有序地举行了仪式。”
馆内部分展品并非来源于正规档案,而是由本地群众多年后主动捐献整理。其中一块写有“木黄筹粮点”字样的布条,是一位村民在老屋翻修时发现的,上面用旧墨水记着口粮数量和分配标记。“那种细节,是纸面史料无法还原的温度。”讲解员语气平稳却带着情感,“我每讲一次,就像是再送他们一程。”
展厅布局紧凑,光线柔和,木结构屋顶低垂,空气中有微弱陈年纸张与木料的气息。每一个展柜旁都配有注释板与历史背景说明,但不少成员更愿意花时间蹲下身去看那些小物件——一枚红军军章、一块缴获军械残片、几段被撕裂的信笺。摄影组成员XX在记录时说道:“这种没有展柜的展示方式,更像是把我们带进了历史里,而不是把历史封存在橱窗后面。”
参访期间,团队成员围绕“为什么是木黄”、“战略意义体现在哪”等问题,积极与讲解员互动。讲解员补充道:“木黄地处武陵山交界,是湘黔川三省边地通衢,便于三军集结与后续战略转移,具备典型地缘政治价值。”
离开展馆前,实践团队成员在留言本上书写参访感受,有的写下“会师不是终点,而是精神的集结”,有的绘制行军图标示路线,还有人写下了自己的问题:“在和平年代,信仰的形式是不是也可以被重新定义?”据指导教师反馈,此次纪念馆参访是整个调研过程中信息最集中、情绪最凝聚的一环,现场学习和静态展陈结合,使队员们真正建立起了对历史的实感与敬意。

三、步入旧址:用脚步触摸革命遗址
7月18日清晨,7月18日清晨,雨后初晴,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息。“一路黔行”社会实践团队从木黄镇东南侧出发,徒步前往木黄会师旧址群开展实地调研。前往旧址的路径全长不足三公里,却需穿过山道、石阶与林间斜坡。沿路青石湿滑,杂草茂密。随行的XX介绍:“这条路后来拓过,红军当年翻的山可险得多,晚上行军只靠马灯照亮,摔了也不能出声。”
当团队穿过最后一段石级抵达山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大古柏。会师柏枝干遒劲、树影婆娑,胸围近八米。传说中,红二、红六军团首长曾在此歇脚商议,树下还设有保护模型和简要展板。它并不起眼地站在坡道一侧,却在岁月长河中见证了重要的相遇与决策。成员纷纷围绕树身拍照、取景,拍下的是树干纹理,更是历史的年轮。
行至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队员们发现碑体呈军旗形,高14.26米,面朝木黄河缓缓流淌的方向,远山与云层做背景,庄严肃穆。碑名由王震将军亲笔题写,笔力遒劲、铁画银钩。“这不仅是一处纪念建筑,更是一面旗帜的象征,铭记的是团结与胜利。”一名成员在采访记录中写道。
团队最终抵达位于新木街的会师旧址区。红三军政治部旧址即万寿宫,目前仅存正殿、后殿及部分围墙天井,占地虽不足千平,却仍保留着厚重的历史感。
紧邻20米处,则是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结构为木质“四合院”式小天井房屋,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厅堂分明,地面斑驳痕迹仍可辨。一张竹案、一盏油灯、一瓶军用水壶摆在主屋中央,墙边则是折叠担架和木质弹药箱,角落还立着一块木牌,复刻着红军会议纪律:“不得扰民、不得私取、不得焚毁文档。”
“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点’,而像是在沉默地叙述着一段集体记忆。”摄影组成员XX说。他拍摄下多处细节,如油灯底座的铁锈、案几腿部的磨痕、墙上用木炭写就的标记。“每个痕迹都是线索,有人在这些空间里思考、决策、等待。”他说,“甚至可能就是在这座屋子里,决定了后续几十年命运的走向。”
一扇偏窗曾被改作“传递哨口”,据管理人员讲述,这是利用复原老照片发现的。“当年这口窗被一个伤员看守,只要听到异常风吹草动,就要立刻示警。这不是战场,却关乎全局。”她指着屋梁上一块暗色横木,“那根梁是从王家老屋拆下来的,1934年就在那里,如今又‘接上了’。”
当天中午,团队在旧址外石阶平台围坐讨论。成员石寿春说:“红军的胜利靠的不只是枪支,还有组织力和群众基础。这个旧址不是靠政府‘建’起来的,是村民们自发‘守’出来的。”另一位成员补充:“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些,是因为有人选择留下,也因为有人愿意守着。”
四、追问历史:深度调研与集体思考
7月20日下午,在完成纪念馆与旧址的实地调研后,“一路黔行”实践团队在木黄镇文化服务中心会议室组织了一场集体研讨,主题为“如何让红色历史在当代青年中更好传播”。
会上,成员李银燕提出构想:“是否可以设计一套答题问卷,把我们在调研中获得的核心内容转化为面向青年传播的内容载体?”该提议得到了与会成员普遍响应。
调研组与资料组协同开展资料梳理与内容筛选,围绕“会师地理位置”、“三大主力构成”、“战略意义”、“群众基础”等核心知识点展开选题。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对每一个问题的表达方式、引导目的与传播效果展开研讨。问卷草案初步形成三个板块,基础知识题、价值引导题与开放性思考题。
在讨论过程中,成员石寿春表示:“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设计能引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如果你在木黄,会在墙上写下哪句话?’”她认为,这种设置可以促使答题者在情感和认知层面产生更主动的回应。
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指出,此次问卷是一种调研成果的转化尝试,也是一种青年视角下的表达实践。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同学们再次整理了历史脉络,更在思考‘如何让别人也想了解’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红色精神传播路径的理解。”
据悉,该问卷将在团队返回后上传至校内平台,并计划结合图文展示、互动答题等形式进一步推广,作为此次实践成果展示的一部分。
五、精神回声:争议是思想开出的火花
7月21日晚,“一路黔行”实践团队在木黄镇民宿院内举行总结分享会,围绕九天来的学习体会与调研成果展开交流。此次总结会不设主持与流程,由队员依次自由发言。有成员表示,此次实践改变了自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方式,不再仅停留于概念或教材内容,而是在脚步与对话中真正接近了历史。在谈及“红军精神在当代的理解与延伸”的话题时,部分成员在交流中就历史意义与精神表达层面产生了不同看法。
“红军精神是否就是无条件服从和集体至上?”成员史梦洁在发言中 提出质疑。她认为,当前不少对革命历史的叙述容易陷入符号化或形式化,应警惕将精神简单归纳为行为模式。
对此,成员田丽新回应道:“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主动选择的信仰,而非被动执行的命令。当时的红军会师,是出于对目标的高度认同,是带着希望聚合。”团队成员李银燕也补充指出:“精神传承的关键在于能否让人产生共鸣。我们今天纪念的,不是具体的形式,而是他们在极端困境中仍坚持集结、坚持信念的行动逻辑。”
尽管现场意见不尽一致,但多位成员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类观点碰撞本身就是一次“再理解”的过程。正是以多角度思辨,大家逐渐认识到革命精神并非历史遗物,而是一种面对现实挑战时仍然可循的价值坐标。据指导教师介绍,类似的夜谈安排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已举行多次。“相比课堂灌输,这样的对话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语言形成认识。”
六、远行归途:实践是精神坐标的重新定位
7月22日清晨,南京审计大学“一路黔行”社会实践团队顺利完成全部调研任务,踏上返程。启程前,部分队员自发前往木黄镇入口,再次驻足红军雕塑与“会师”石刻前留影,表达对本次实践经历的纪念与致敬。
为期数日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走访红军旧址、查阅史料文献、实景拍摄与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木黄会师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围绕“坚定信仰、人民立场、组织纪律、群众基础”等关键词,对“木黄精神”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与反思,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探讨其在当代传播路径中的创新表达。据团队指导老师介绍,项目组后续将围绕本次调研内容,制作系列图文与短视频资料,用青年视角讲述红色故事,助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校园、融入青年。
“实践不是结束,而是理解历史与面向未来的重要起点。”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木黄之行增强了成员们的党史素养与专业融合能力,激发了青年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木黄的山川依旧,历史的足迹犹在。本次社会实践虽已结束,但那段跨越时空的信仰回响,仍在青年学子心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