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践状况与难点痛点,推动相关立法完善与轻罪治理创新,2025年7月25日,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护新生”社会实践调研团深入义马市朝阳路前进社区。值此轻罪治理探索深化之际,团队以法治目光聚焦现实痛点,用专业访谈叩问制度困境,在司法实务前沿探寻犯罪记录封存的破局路径。
团队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盛思寒、杜如燕精心设计问卷,内容直指罪名性质、封存边界、操作梗阻及分层标准等制度核心症结。何宇烁与朝阳路司法所所长茹媛媛进行制度深度对话,让纸面议题落地生根。茹媛媛所长结合多年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实践,剖析道:“探讨分层封存,实务界多认同区分‘微罪’与‘轻罪’之必要,对设置考验期亦表支持。”她的话语亦透出忧虑:“标准模糊、查询权限管控不易,仍是横亘前路的现实关山。”

“一名50多岁男子刑满后渴望新生,却因昔年醉驾犯罪记录,竟连外卖、保安等基础岗位亦将他拒之门外”,茹所长回忆时,声音低涩,“他走投无路来到司法所,恳求一纸‘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只为换一线生机。”这锥心案例,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当下轻罪治理的沉疴——犯罪附随后果的泛化,正悄然扼杀“新生”的希望,也以最迫切的声音宣告: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刻不容缓!
此次司法所之行,面对面的思想碰撞与鲜活案例的深度剖析,为团队注入了丰厚滋养。学子们不仅收获了司法实践最前沿的一手资料,更深刻体认识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封存制度,正是打通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消解“标签效应”、筑牢预防再犯罪堤坝的关键枢纽。轻微犯罪当事人那艰难的生存困境,已化为调研团成员心中沉甸甸的课题。他们所钻研的“封存制度”,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化作关乎个体尊严、生存权利与法治温度的时代叩问与行动号角。
(法学院杜如燕 盛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