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院暖心愿公益团队开展“童心共筑暖阳,携手与爱同行”春雨助残志愿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和社区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团省委、省教育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展现新时代青年价值,传递新时代青年力量,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暖心愿公益团队于2025年7月9日走进“春雨助残中心”开展了一场温暖人心的助残志愿活动。此次活动以“童心共筑暖阳,携手与爱同行”为主题,旨在通过手工互动、趣味游戏和心灵陪伴,为残障青少年带去关爱与欢乐,传递温暖与力量。
巧手绘梦:手工折纸与绘画传递温情
活动中,暖心愿公益团队首先带领孩子们开展了手工折纸和绘画活动。志愿者们耐心指导孩子们折出千纸鹤、小青蛙等生动有趣的造型,并陪伴他们用彩笔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充满创意的作品,一幅幅画作展现了他们纯真的梦想。通过手工互动,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和志愿者的温暖陪伴。
欢乐游戏:趣味互动点燃童真笑容随后,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一起参与了趣味小游戏,包括“击鼓传花”“你画我猜”等互动环节。游戏中,孩子们热情高涨,笑声不断。志愿者们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让他们在欢乐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支持。每一个游戏环节都充满了温馨与活力,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快乐歌唱:音乐互动传递温暖与勇气
暖心愿公益团队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轻松愉快的音乐互动环节。志愿者们提前调试好音响,把铃鼓、沙锤等简单的打击乐器分放在孩子们面前。前奏响起时,志愿者们先轻声唱起《阳光总在风雨后》,节奏放得舒缓,方便孩子们跟上。有志愿者走到圈中,边唱边做着简单的拍手动作,其他人也跟着配合,渐渐带动起氛围。孩子们起初只是安静地看着,有的会拿起沙锤轻轻摇晃,听着沙子撞击的沙沙声;有的会跟着节奏点头,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志愿者们用温和的声音演唱,偶尔对拿起乐器的孩子投去鼓励的眼神。慢慢的,更多孩子加入进来,铃鼓声、沙锤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虽然算不上整齐,却充满了纯粹的活力。有志愿者起身邀请孩子们到中间来,有人牵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们跟着旋律轻轻晃动身体。唱到《明天会更好》时,现场的气氛已经十分热烈。孩子们不再拘谨,有的跟着哼起熟悉的旋律,有的用力挥动着手中的乐器,脸上洋溢着放松的笑容。志愿者们笑着为他们鼓掌,目光里满是欣慰。整个音乐环节,没有刻意的表演要求,却让孩子们在旋律与节奏中感受到了自在与快乐,活动室里满是轻快的声响,久久不散。
心灵相伴:倾听与鼓励传递力量
活动的最后,活动的最后,志愿者们搬来小凳子,和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圈。没有刻意的引导,只是安静地陪伴着,等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有的孩子会指着桌上的绘本,用手指点着图画来回滑动;有的会拿起积木,一块块堆叠起来,偶尔抬起头看看身边的志愿者,眼神里带着单纯的依赖。志愿者们就顺着他们的动作回应,指着绘本上的色彩轻声描述,或是在积木搭高时伸出手护着,防止倒塌时孩子会失落。有孩子安静地坐在那里,只是偶尔转头看看身边的人,志愿者便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或是递过去一块小饼干,用温和的眼神告诉他“我们都在”。没有复杂的对话,更多的是眼神的交汇和肢体的安抚——当孩子不小心碰到桌角时,立刻有人俯身查看;当他们因为坐不住而晃动身体时,就有人陪着他们慢慢调整姿势。志愿者们用简单的话语鼓励着,“慢慢来,没关系”“你做得很好呀”,声音放得很轻,像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孩子们虽然没有清晰的回应,但有的会露出浅浅的笑容,有的会主动把手里的玩具分给身边的人,还有的会在听到鼓励时,身体坐得更直了些。离别的时候,孩子们大多只是安静地看着志愿者,有的会伸出手,轻轻拉住志愿者的衣袖,没有声音,却用动作表达着不舍。志愿者们一一回应,或是轻轻握握他们的手,或是摸摸他们的头,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着“我们还会再来”的承诺。这样的交流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被关注的温暖,也让志愿者们明白,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耐心的陪伴和无声的守护,就是最有力量的慰藉。

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给残障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欢乐,也让“春雨助残中心”里多了份温暖的牵挂,爱心公益的种子在这样的互动中悄悄发了芽。接下来,经管学院会继续扎实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暑期实践,好好琢磨校地结对的法子,让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更顺、更稳。会把这次活动的经验攒起来,再发掘些像这样有意义的项目,让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做得更实在、更长久,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学院也会发挥经管专业的优势,不光让学生在实践里长本事,更要帮他们明白肩上的责任。通过和社区一起做项目、分享成果,让实践活动不止是一阵风,而是能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校园的温暖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