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会计学院:“壶韵南曦”团队深入调研宜兴紫砂文化传承

  2025年8月9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壶韵南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艺空间紫砂创意手工DIY店”,开展主题为“一壶承锡韵,匠心筑自信”的文化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紫砂杯制作工艺,深入访谈从业人员,以此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当代传承脉络与产业发展现状,深化青年学子对文化自信的实践认知。

指尖塑泥:初探紫砂的生命温度

  下午的“宜兴艺空间”工作坊内,“壶韵南曦”团队的成员们围拢在工作台前,目光紧盯着紫砂壶的现场制作过程。非遗师傅那双灵巧的手,通过不断地拉胚、轻刮,花费一天的时间打磨出一个灵动光滑的紫砂壶。

  当深褐色的原矿紫砂泥被分发到每个人掌心时,那份冰凉而沉重的触感令强孙利同学感到意外。她一边回忆一边描述初次揉泥的体验,“紫砂泥需要不断揉搓,反复捶打,直到它变得温顺,能在手中塑造出无限可能。”

  师傅的指导细致入微,观察队员张梦怡的泥片拍打动作时评价:“手腕要稳,心要静。拍打的力道均匀,泥片才能厚薄如一,这是杯壁匀称的基础。”随着泥条在转盘上缓慢旋转,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指腹小心翼翼地推挤、提拉,泥团在手中逐渐显现出杯身的雏形。

  图1 成员揉泥 张梦怡供图

方寸匠心:聆听守艺人的时代叩问

  制作体验间隙,团队对艺空间创始人贺红梅女士进行了深度访谈。她展示了一把珍藏的仿古如意壶,指尖抚过壶身:“你们看这线条,流畅得没有一丝犹豫,是几十年功夫的沉淀。但现在,年轻人愿意静下心花十年学拍一把好壶的,太少啦。”她的话语里既有对传统精粹的自豪,也透露出对技艺传承断层危机的隐忧。

  当被问及紫砂市场乱象时,贺女士的神情变得严肃。她拿起一只机制压模成型的廉价“紫砂杯”,与手工制作的泥坯并置,强调道:“真正的紫砂,泥料珍贵,工艺耗时。市场上那些几十块钱还包邮的‘紫砂’,大多掺了化工料,不仅失了紫砂透气养人的根本,更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她说明在湿胚底部盖印是手艺人的承诺。团队队长鲁彦凌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她意识到,文化自信的根基,正深植于这份对诚信与品质的坚守之中。

  图2 非遗传承人简介 张梦怡供图

砂里求真:破解泥料背后的商业密码

  实践当日午后,一场聚焦紫砂泥料鉴别的微型课堂在艺空间内展开。贺女士手持不同色泽的矿料样本和烧制后的试片,将紫砂行业的“泥料密码”娓娓道来。“‘紫玉金砂’绝非虚言,”她指着试片上细密的金色砂点解释,“原矿紫泥含铁量高,高温烧成后这些铁质会析出形成‘金砂隐现’的效果,这是机器调配泥料难以完全模仿的自然肌理。”团队成员们轮流用放大镜观察,对比不同泥料在颗粒分布、色泽过渡上的微妙差异,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会计视角下,紫砂的价值评估链条充满挑战。”队员陆何祺结合专业背景分析,“从稀有泥料开采的成本核算,到匠人手工劳动的价值衡量,再到市场对‘全手工’‘半手工’作品的溢价认可,每一个环节都需专业知识和诚信体系支撑。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是这个传统行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这场实践课,让课堂上的财务报表分析,与眼前承载着厚重文化价值的紫砂泥,产生了深刻连接。

壶中天地:传承路上跃动的青春脉搏

  夕阳为工作坊镀上一层暖金,团队成员们捧着自己亲手完成的、形态各异的紫砂杯素坯,虽显稚拙,却饱含温度。杯壁上或许留有指纹的印记,弧线也并非完美流畅,但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少不了成员们数个小时专注的汗水。

  图3 紫砂素胚成品 张梦怡供图

  “守护非遗,非一人一时之功。”团队在实践札记中写道,“它需要师傅们对技艺的敬畏与坚守,需要如贺红梅女士般对市场的诚信经营与正本清源,更需要年轻一代主动走进、理解并传播其核心价值。”未来数日,团队还将深入探访丁蜀镇紫砂博物馆,对话省级陶瓷艺术名人,力求以多维视角,为这份“泥与火”的艺术绘制一幅承古耀今的青春图谱。

  图4 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张梦怡供图

    来源:邵启迪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