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工厂二氧化碳排放治理难题,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光催碳循先锋队”聚焦工业废气绿色转型,结合自主研发的光催化剂及一体化设备,以江苏、甘肃、广西、山东四省五地(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湾村、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长安工业区、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为样本,于2025年8月启动社会实践中后期调研,为工业碳减排提供“青春解法”。
活动开始之后,团队延续“实地走访+线上调研+实验室研发”三线并行模式:实地攻坚:成员分组深入五地工厂,围绕“碳排放源分布、现有减排措施瓶颈、光催化技术适配性”开展访谈。在江苏扬州槐泗镇某制造厂,通过拆解生产流程,发现“焊接车间因高温作业,二氧化碳瞬时排放超标3倍”,为精准减排提供靶点。线上协同:面向全国大学生发放“工业碳减排认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挖掘年轻群体对“工厂减排与生活关联”的看法,为政策建议提供民意支撑。科研赋能:实验室成员同步优化光催化剂,通过调整纳米材料掺杂比例,使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效率提升25%,为技术落地筑牢基础。
调研收尾阶段,团队运用SPSS数据分析工具 ,对五地工厂超1000条碳排放数据、150份工人访谈、50份居民问卷进行整合:标注江苏无锡锡北镇、山东滕州木石镇等“高排放集聚区”,关联产业类型(如化工、机械制造)提出差异化减排建议;在江苏轻工业车间,技术可直接替换现有设备;在甘肃传统工业区,需结合脱硫工序协同减排”,为技术推广划清“应用边界”。
此次调研打通“实验室研发—工业场景应用—社会需求反馈”闭环:在实践端:验证光催化技术在多省份、多行业的适配性,江苏某工厂应用后,废气处理成本降低40% ,减排效率提升35% ;在理论端:基于调研数据,团队发表2篇工业碳减排专项报告 ,提出“‘光催化+传统减排’协同模式”,被多地生态环境部门纳入“双碳”参考方案。
“我们不仅要研发技术,更要让技术‘听得懂、用得上’!”团队成员、化学专业学生张楠同学表示,后续将深化“政校企”合作,推动光催化技术进入更多工厂,让“实验室成果”真正成为“减碳生产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领域同步推进的模式,有望在相关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对于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光催碳循先锋队”将继续深化调研与科研工作,不断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改善空气质量,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力量,期待后续取得更高的成就。
(广西师范大学 化学与药学学院 光催碳循先锋队 文/张凯 陈思语 魏宪骏 摄/魏宪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