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这片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沃土,在我国工业发展的漫漫征途中,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无数辉煌成就。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近日,来自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团队开展“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赴辽宁省四城多地‘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足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深入探访通用技术沈阳机床(沈机)、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鼓)、本溪第三轧钢厂,见证老工业企业如何以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产业的华丽蜕变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指引。
2025年7月22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被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标杆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鼓),探寻其从“跟跑”到“领跑”的奋进密码。
在沈鼓集团展厅,一条跨越70余年的“时空长廊”向团队清晰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的进化轨迹:从1950年代苏式仿制件的粗糙手工痕迹,到2000年代“进口替代”的突破,再到如今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的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模型——其核心叶轮凝聚了团队三年攻关、127次流体模拟的心血。展厅尽头的“数字孪生体验区”令团队成员驻足,全息投影实时显示转子加工精度误差低至0.005毫米。讲解员感慨:“十年前我们去德国学习,如今德国同行来我们这里取经。”这印证了创新源于“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步入轰鸣的车间,“毫米间的强国梦”标语格外醒目。团队成员在重型压缩机生产线旁,目睹技术员精调核电主泵转子——这个直径3.8米的“心脏”部件,曲面误差要求小于0.02毫米,以确保60年无检修的严苛标准。在储能设备试验区,团队了解到银灰色压缩机每小时可储电1.2万度,其转化率62.8%、稳定运行187天的数据稳居行业前列。工程师自豪地介绍,沈阳储能项目正是依靠该技术,年省标煤2.3万吨。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沈鼓集团。殷美琦 摄
团队有幸聆听了产业工人马长好回忆2013年习总书记到访的激动时刻。作为首个与总书记握手的工人,他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产品生产和员工生活的双重关怀。这份温暖化作强大动力,推动沈鼓在总书记考察后累计产出200多台全国首台套设备,为国家关键领域注入硬核力量。
图为产业工人马长好向团队讲述与习总书记的故事。殷美琦摄
2025年7月22日下午,团队走进被誉为“工业长子”的通用技术沈阳机床(沈机),深入探寻其历史传承与智能跃升之路。
在沈机展厅,一枚巨大的铜质复刻国徽令团队成员深受震撼——它承载着1951年沈机人亲手打造新中国首枚金属国徽的光荣历史。凝视清晰的齿轮纹路,“为国造器”的初心跨越七十余载依然厚重。陈列墙上28项“新中国工业第一”的丰碑,无声记录着中国机床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奋斗史诗。
团队深入考察了“红色引擎”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生产车间内,“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标识鲜明。据介绍,“党员技术攻关组”近三年攻克23项“卡脖子”技术,“党员示范线”在效率与品质上显著领先。沈机党委牵头组建的“党建联盟”,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协同效率30%,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如何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血脉。
沿着总书记2017年考察路线,团队步入智能车间。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传统印象:机械臂精准作业,数据实时上云,工人通过平板轻松监控。总书记曾关注的i5智能机床生产线已升级至第5代。企业负责人介绍,为践行“靠创新做强实体”的嘱托,沈机投入超15亿研发,实现核心芯片与算法完全国产化,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零件加工区,一台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零件特制的机床,其0.001毫米的定位精度,正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鲜活例证,产品更成功出口海外。
图片为讲解员正在为团队成员讲解沈机的发展与产品。殷美琦 摄
7月24日,团队深入本钢集团核心单元——本溪第三轧钢厂,实地感受传统钢铁工业在新时代的创新蜕变。
2025年初总书记亲临该厂考察时的嘱托——“补齐短板、调优结构,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成为团队此行的重要指引。在生产现场,团队成员亲眼见证了嘱托如何转化为生动实践。
调度室内,巨大的监控屏实时奔涌着数据流。车间负责人介绍,这是依托5G“钢铁脉络”实现的工业AI智能决策系统,让机器拥有了“思考”能力。轧制车间内,无人天车精准抓取、吊运着通红的钢卷,高效安全的作业场景彻底颠覆了团队成员对传统钢铁生产的固有印象。
图为团队学生在轧钢生产线旁听取技术人员讲解。殷美琦 摄
沿着轰鸣的生产线,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钢铁的蜕变之旅:炽热的钢坯如同被驯服的“钢铁巨龙”,在巨型轧辊间延展变薄,最终冷却定型为平整坚硬的钢板。自动化控制室内闪烁的屏幕与灵巧的机械臂,无声地展示着现代钢铁“智造”的磅礴力量。
与一位拥有二十年工龄的老师傅的交流,给团队成员留下深刻印象。“这活儿啊,‘火候’和‘手感’是灵魂,机器再先进,关键时刻还得靠经验判断!”他指着通过的钢坯,言语中透露出对“零缺陷”品质的执着追求。“每一块钢板都关系到下游安全”的朴素话语,让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工匠精神”的厚重内涵。
图片为团队成员正在观察本溪轧钢厂的钢材成品并感叹轧钢技术的进步。殷美琦 摄
这次深入三大工业基地的实践,对青年学子而言,不仅是一次眼界的开拓,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使命的重塑。站在东北振兴的潮头,青年学子们不再仅是课堂里的学习者,更是这场伟大变革的见证者与未来的参与者。无不召唤着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贡献智慧——无论是助力产业链升级、优化供应链管理,还是探索绿色金融支持转型。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滚烫的工业熔炉旁,淬炼出属于这一代人的责任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