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晨雾漫过大别山的山脊,有一座碑正以花岗岩的筋骨,撑起这片土地的记忆。
2025年7月12日,山东大学“燎原山海路”调研团成员踏上光山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赴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光山纪念碑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实践活动。
一座碑,镌刻着血火淬炼的史诗
“这里是1920年许继慎将军首克光山、1946年张才千将军再解放光山的战斗遗址。”站在陵园入口,当地居民的话语让时光仿佛倒流——枪林弹雨里,战士们举着红旗冲过田埂;硝烟散尽后,这片土地埋下了无数未写完的家书。
抬眼望去,纪念碑的三角基座稳稳托住直耸的碑身,2025年2月,这里刚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一千多位烈士的英名被郑重镌刻在石材上,风雨磨平了字迹的棱角,却磨不灭字里行间的赤诚:有的名字笔画刚劲如钢枪,那是冲锋时不曾弯曲的脊梁;有的名字带着少女笔迹的娟秀,那是十六岁的肖国清们,用生命守住的秘密。
指尖轻触碑面,仿佛能触到八十余年前的心跳——那是吴焕先将军腰间带血的蓝布带,是无名战士最后望向东方的眼神,是无数年轻生命在黎明前,用热血写下的“永不屈服”。
一次寻访,读懂红色基因的传承
在陵园草色深处,毅然矗立着红色信仰的丰碑,它们无声诉说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是许继慎将军在突围中,把指挥部设在最前线的担当;
是张才千将军二次攻城时,“不解放光山誓不还”的决绝;
更是千名烈士把名字刻进石头,也要让后来者看见光明的执着。
如今,这里不仅是英烈安息的静谧园地,更成为光山县传承红色基因的“活课堂”:清明的菊花、研学团的誓言、当地人讲述的“爷爷的战斗故事”,让沉睡的历史持续“活化”,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
一段征途,续写新时代的“燎原”故事
离开时,斜阳为碑身镀上金边。调研团成员在留言簿上写下:“我们触摸的不是冰冷的石头,是滚烫的初心;我们寻访的不是过去的足迹,是要把自己活成新的路标。”
从烽火岁月到振兴征程,光山的红色故事仍在续写。而这场寻访,早已不止是一次实践——它是一次与先烈的对话,是一场精神的接力,更是青年一代对“传承”二字最生动的注解:
脚下的路,是先烈曾浴血守护的;前方的光,要我们以奋斗去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