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南京审计大学社会审计学院“乐学未来”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南京郁金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张宝香老师的心理咨询室,以一场深度访谈开启了关于青少年厌学心理内在原因的专题调研。此次实践活动为期1天,团队希望通过专业对话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为破解青少年厌学困境提供实践参考。
“每个厌学的孩子,或许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实践团队围绕厌学心理的界定、成因及干预路径等核心议题,与拥有15年亲子关系咨询经验的张宝香老师展开对话。作为婚姻家庭咨询师、青少年成长营导师,张老师深耕青少年心理领域多年,其见解为团队提供了专业视角。
访谈中,张老师首先厘清了厌学心理的发展轨迹:“它不是突然出现的,前期会有情绪积累,比如反复请假、在校莫名烦躁,最终才演变为不愿上学。”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当谈及学习动机时,张老师的观察打破了固有认知:“表面看是孩子不想学,实则很多时候是生理不适或心理状态卡住了,他们对学习其实有内在向往。”
家庭与学校的评价体系成为讨论的焦点。张老师以实际案例说明:“有的孩子明明很努力,家长却只盯着分数说‘你怎么又没考好’,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慢慢会让孩子觉得‘努力没用’。”她强调,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往往与这种“看不见过程”的教育方式相关。而现行教育中“以分论英雄”的倾向,更在系统层面加剧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尽管政策倡导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的集体意识仍难跳出成绩至上的框架。
实践团队还关注到情绪与厌学的双向影响。张老师提到,抑郁或焦虑情绪可能引发休学,而休学后脱离群体又可能加重情绪问题,部分孩子会通过游戏暂时稳定状态,形成复杂的恶性心理循环。张老师对厌学问题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让团队对厌学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家长是离孩子最近的支持力量。”张老师在谈及应对措施时反复强调,“比起施压,理解和调整心态更重要。”但她也坦言,家长观念的转变往往滞后,多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才意识到需要改变,这为干预工作增加了难度。
此次访谈让“乐学未来,动力启航”团队深刻认识到,青少年厌学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接下来,团队将整理调研资料,结合张老师的建议形成实践报告,为家校社共育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参考方案。
指导老师: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