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结对丽水”乡村振兴实践调研纪实

遂昌县高坪乡塘下村实践调研纪实

  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山村共富观察队”走进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塘下村,深入山间地头、党群阵地与农家院落,与村干部、村民访谈调研,着力探寻这座山区村落的振兴密码。
党群服务中心:基层治理的“神经中枢”
  队员们首先来到塘下村党群服务中心——这是一座兼具现代感与乡土气的建筑,是村里的“红色阵地”,也是村民办事、议事的核心场所。数字化村务管理平台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村民议事留言、矛盾调解进度、便民服务办理流程,以及村集体资产租赁、公益岗位招聘等信息。“以前村民办事要跑乡、跑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搞定社保认证、证明开具。”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平台上的“一站式服务”模块介绍道。现场有位老人前来咨询养老金领取,队员们看到工作人员热情服务,通过系统快速调取信息,不到10分钟便帮助他完成了资格认证。老人乐呵呵地说:“感谢政府让我们一把年纪了还用上这么科技的东西,省了很多麻烦!”工作人员告诉队员:“村民代办”业务使用率很高,最受老年人青睐。
“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办事点,更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塘下村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建立了“党员联户、网格联动”机制,村里的大事小情都通过“线上提议+线下协商”解决。队员们翻看墙上的“民生实事清单”,从路灯安装到污水管网改造,每一项都标注着完成进度和村民满意度,字里行间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温度。队员们在“议事长廊”里注意到,几位村民正围着村干部讨论茶园灌溉设施修缮方案,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而有序。
    
文化礼堂:乡愁记忆的“精神家园”
  沿着石板路往村中心走,白墙黛瓦的塘下村文化礼堂静静矗立。推开大门,墨香与书香扑面而来——左手边的农家书屋整齐排列着农业技术、文学经典、儿童读物等书籍,几位村民正坐在窗边认真翻阅;右手边的非遗展示区,陈列着当地特色的竹编器具、手工布鞋,墙上的照片记录着村民制作“遂昌竹编”的全过程。
调研当天,正是文化礼堂的“图书整理日”,队员们当即加入村民志愿者的队伍,一起给新到的书籍分类、贴标签、上架。“这些农业技术书很有用!我们种了一辈子茶、桃,查了资料才知道还有那么多门道!”一位参与书籍整理的老奶奶告诉队员们,她种了一辈子桃树,去年通过书中的“疏花疏果”技术,产量提高了三成。
礼堂深处的“百姓舞台”上,几位身着蓝布衫的村民正排练传统花灯戏。“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要么闲聊,现在文化礼堂成了‘新阵地’,唱戏、书法、广场舞,天天都有新活动。”村文化专干说,村里还定期举办“晒家风”分享会、非遗传承人讲座,让年轻人也爱上了传统文化。队员们在“村史陈列角”仔细翻看老照片,看到泥泞的土路变成如今整洁的石板路,土坯房变成窗明几净的民居,真切感受到文化振兴为乡村注入的精神动力。
 
田园与市集:生态经济的“活力引擎”
  走出文化礼堂,连片的茶园与桃园在山间铺展开来,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这是我们的‘云上梯田’,种的都是有机茶和高山桃。”村合作社负责人带着队员们沿田埂行走,只见每块田垄边都插着二维码牌,“扫码就能看到种植过程,从施肥到采摘全程可追溯。”
在桃园里,几位村民正忙着疏果,队员们也撸起袖子加入其中。“以前桃子熟了要挑到山下卖,现在城里人直接开车来摘,还能通过电商发货。”村民李大叔边教队员们疏果边介绍,去年他家5亩桃园收入超过8万元,“这多亏了村里搞的‘农旅融合’,游客来了既能摘果,又能住民宿,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队员们在“农特产品市集”化身“售卖员”,帮村民推销茶叶、笋干、土蜂蜜等特产。“这是今年的新茶,泡出来有兰花香。”队员们学着村民的样子向游客介绍,不一会儿就卖出了好几斤。市集负责人告诉我们,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去年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万元,带动60多户村民增收。
站在市集旁的观景台远眺,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游客在田间步道上漫步,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这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图景,正是塘下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从党群服务中心的温暖治理到文化礼堂的乡愁传承,从田园里的生态产业到市集上的红火交易,塘下村的每一处变化都浸润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队员们在沉浸式调研中真切感受到结对帮扶与乡村内生动力碰撞出的蓬勃活力,不仅看到了乡村面貌的蝶变之美,更看到村民安居乐业的和乐之美。塘下村如今既有“颜值”又有“产值”,既有“乡愁”又有“未来”,归功于一项项符合村情民意的惠民举措以及扎根乡土、同心一致的各方实践。
我们将整理好本次调研材料,发挥语言优势,讲好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故事。
个人实践感言
  程思雨:塘下村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在这里,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党员的先锋作用转化为发展动能;产业发展立足生态优势,“特色种养+旅游”的模式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宜居宜业的环境让人向往。这段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唯有凝聚各方合力,才能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共富之路才能走得稳健长远。
  李佳欣:塘下村的蜕变,是结对共建催生的乡村振兴图景。我深切感受到党建引领的强大动能——规范的组织生活让村两委凝聚力倍增,党员带头干的热情感染着每户村民。产业上,从零散种植到合作社抱团,村民们的笑脸里藏着增收的喜悦。生态宜居的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更让“幸福”二字变得具体。这里的实践证明,上下同心,乡村振兴之路必能越走越宽。
  俞力瑶:走进塘下村,仿佛置身一幅动态的乡村振兴画卷。党建结对像一根红线,串起了组织建设与民生服务,让基层治理充满活力。特色种养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换来金山银山,村民们不再为销路发愁,返乡创业成了新风尚。整洁的村容、完善的设施、淳朴的乡风,处处彰显着“生态赋能”的成效。这段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干群同心干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文图:程思雨

团队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遂昌塘下村山村共富观察队”
指导老师:黄文璇
实践队员:24法语1班程思雨、24法语1班李佳欣、24法语1班俞力瑶

 
    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结对丽水”乡村振兴实践调研纪实
  • 聚焦高坪乡乡村振兴,推进四大行动:产业振兴上,升级特色农业;人才引育中,激活本土、回流在外、引入外部人才;乡村治理优化;生态价
  • 08-17 关注:0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