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红糖情,义乌韵” —— 糖韵寻踪队义乌红糖暑期实践纪实

一、实践背景:非遗传承的时代呼唤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非遗文化保护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义乌红糖这一承载着300余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考验。2014年,义乌红糖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义乌“三宝”之首,它不仅是当地人童年记忆的甜香符号,更凝结着“鸡毛换糖”的商贸精神与 “勤耕好学”的地域文化。
    当前,义乌红糖产业已形成79家加工单位、年产超6800吨、规模达4亿元的产业集群,带动超 5 万人就业。但作坊式生产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年轻传承人稀缺等问题,让这一“甜蜜遗产”面临转型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组成一支糖韵寻踪队于 2025年暑期深入义乌红糖主产区,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路径的探索之旅。
图 1 糖韵寻踪队摄
二、实践过程:踏遍蔗田与工坊的寻踪之旅
    2025年7月1日至7日,团队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创新实践”的方式,展开系统性调研。
文化溯源:首站走访浙中首家红糖文化艺术馆,在400平方米的展厅内,通过古代制糖场景雕塑、百年工具陈列及百子灯、剪纸等艺术呈现,梳理义乌红糖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的发展脉络,感受红糖文化中“义乌六义精神”。
图 2 糖韵寻踪队摄
    产业探秘:深入西楼红糖基地,全程记录从甘蔗种植到“连环锅”古法熬糖的全流程,目睹老师傅们在高温环境下搅动琥珀色糖浆的坚守,了解产业链从原料种植到成品销售的运作模式。
图 3 糖韵寻踪队摄
    深度对话:与红糖手艺人陈培亮老师展开专题访谈,听其讲述家族三代传承故事、20世纪“鸡毛换糖”的民间趣事,以及当前产业面临“六七十岁从业者为主、年轻人鲜少问津”的现实困境。
    创新实践:结合陈老师对于红糖深加工的需求,将红糖与义乌传统红曲醪糟融合,研发红糖风味红曲醪糟。从糯米浸泡、蒸煮到红糖配比、发酵,邀请群众参与制作与评价,探索传统食材的现代表达。
    传播行动:拍摄实践视频记录调研全程,涵盖技艺展示、匠人故事及创新产品制作过程,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
三、实践成果:从文化挖掘到创新破局
(一)直击产业痛点的深度洞察
    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红糖产业核心问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传统技艺普及度低,年轻群体对义乌红糖文化认知不足;二是深加工环节薄弱,红糖仅能生产两个月,产业链延伸有限;三是传承断代风险高,从业者年龄结构老化,收入水平难以吸引年轻人。
图 4 糖韵寻踪队摄
(二)文化与产品的双重创新
    文化活化:提炼“敲糖帮”精神与当代义商的传承关系,将其融入“义乌六义”文化IP宣传,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
    产品创新:研发的红糖风味醪糟经评价获一致好评,红糖的加入中和了酒精味,形成酸甜可口的独特风味,为红糖衍生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传播成果:整理访谈实录3万余字、调研照片100余张,完成实践视频初剪,为后续非遗传播奠定基础。
四、破局之路:构建“传承 +创新”的可持续路径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提出多项可行性措施:
    产业链延伸:推动建立红糖产业园,整合深加工资源,突破“季节性生产”限制,开发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等衍生品,延长产业价值链条。
    人才培育:联合高校开设红糖技艺课程与实践基地,设立传承激励基金,通过“理论+实操”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行业收入与发展前景。
    文旅融合:将红糖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蔗田观光+古法熬糖体验+红糖美食制作”的文旅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数字传播: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讲述“鸡毛换糖”的创业故事与匠人坚守,让非遗文化走进年轻群体。
五、实践展望:让老手艺在青年掌心新生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老手艺与时代对话。未来,团队计划联动高校优势(依托本校原糖厂历史),推动红糖文化进校园。
    正如陈老师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新时代的敲糖帮。”糖韵寻踪队愿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义乌红糖的甜香不仅流淌在百年工坊里,更能成为年轻人掌心的创新力量,让这份“甜蜜遗产”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持续绽放活力。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糖韵寻踪队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