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七彩课程展风采,家访帮扶定策略

7月26日至30日,南杉公益助学团队“豫见石光”支教队在河南商丘孙路口小学顺利完成第二阶段教学任务。这支由15名大学生组成的支教队伍,除开展多样化特色课程外,同步推进学生家庭走访调研工作,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特色课程体系化推进,丰富乡村教育内容
第二阶段教学在保障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辅导质量的前提下,构建起“七彩课程体系”,通过多元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科学类课程设置“大象牙膏”“色素扩散”“非牛顿流体”“气球火箭”等项目,利用简易材料演绎出震撼的视觉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艺术教育类课程包含制作漆扇、黏土模型、曼陀罗涂色等内容,提升学生审美与科学素养融合能力;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专项开设“心灵树洞”课程,由心理学专业志愿者每日提供一小时心理咨询服务,采用绘画疗法、团体辅导等专业方式,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小小演说家”课程通过系统训练,使80%参与学生在公众表达能力上得到显著提升,课程成果展示会吸引家长全程参与,教学成效获得广泛认可。

图为六年级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漆扇 郑博涵摄 

图为三年级学生在制作黏土模型 郑博涵摄
家访调研全面覆盖,精准掌握教育需求
支教队将家访调研作为第二阶段核心工作之一,按区域划分为3个调研小组,完成了全校135名学生的家庭走访,形成详细的家庭环境、学习状况及教育需求档案。调研数据显示,35%的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28%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42%的家长表示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如四年级学生孙诗尚为单亲家庭且很少见到母亲,平时只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不同于同龄人的她很小就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但是更热爱读书、读小故事,每天都早早入睡。又如学习主动性超高的陈瑞浩、陈瑞娜、陈俊凯三兄妹,在家中承担一些家务,但是与务工父母之间仅仅偶尔交流,很少提及学校的趣事,缺乏家庭关爱。

图为实践队员陪伴学生,了解学生情况 郑博涵摄
当校长与实践队员了解到三年级学生赵浩然在学校完成作业,不带课本和作业回家,过度沉迷手机时,与其在家长面前约法三章:每周一、三、五可以看半小时手机,周六周日可以在完成作业后玩一个小时。作为一个极为聪明、学习知识快的小孩子,他不会让家里人过度操心,最多只是与弟弟抢手机。
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状况,支教队员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对应改变现状,尽全力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图为实践队员和学校教师在进行家访 郑博涵摄
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支教期间,团队与孙路口小学共建多媒体教学实践基地,协助建立校园广播站,推动教学设施与教学模式同步升级。联合当地村委会发起“乡村教育振兴行动”,通过学生家乡调研、影像记录等形式,培养学生乡土认同意识,相关实践成果获当地融媒体平台推广。
目前,支教队正系统整理调研数据,制定长期帮扶计划,将通过线上辅导、资源对接等方式持续支持学校发展。队长简兰权表示,“豫见石光”项目将立足商丘乡村教育实际,在未来几年持续引入社会资源,重点协商支教大学生的参与,构建可持续的乡村教育支持体系。
随着第二阶段教学任务推进,支教工作已形成“课程教学—需求调研—资源对接—长效帮扶”的完整闭环。这种实践模式既解决了当前乡村教育的部分实际问题,也为公益助学项目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在城乡教育资源对接中发挥着积极的桥梁作用。(通讯员 郑博涵 简兰权 张皓瑜 罗昊炜)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杉公益助学团队豫见石光支教队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我院学子赴含山县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 为深入了解含山县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赴含山县实地经济调研实践团队秉持着严谨务实的态度,严格按照精心制定
  • 08-19 关注:0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