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双碳”战略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共享单车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载体,凭借“最后一公里”的便捷优势,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大学校园内外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围绕共享单车的使用现状与优化路径展开调研,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出行,还能助力校园及周边地区形成更加高效、环保的出行模式。
因此,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一支来自中国计量大学13名学子组成的实践团,深入杭州各大校区,以“共享单车使用,助力校内外出行更绿色”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索共享单车在大学校园及周边区域的使用情况及改进空间,从而为推动绿色出行、提升校园交通环境提供实践参考和思路。
组员进行随机调查
二:暑期实践目的与意义:
本次暑期实践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大学生对共享单车的使用现状、态度与需求,深入掌握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共享单车治理的意见与建议。
实践活动主要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问卷调查形式。团队首先精心设计了涵盖个人信息、使用情况、使用体验与意见反馈四个方面的问卷,以确保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相关数据。随后,团队成员在校园及周边区域向大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并同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问卷投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6份。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成员对问卷进行系统整理与统计分析,计算各选项的频次与比例,梳理出大学生群体在共享单车使用中的整体趋势和突出特点。
在实地考察环节,团队成员还走访了校园内及周边的共享单车停放点,重点观察车辆停放秩序与损坏情况,并与问卷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考察结果显示,校园部分区域存在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这与问卷中47%的大学生认为校内存在类似问题的反馈高度一致,进一步印证了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本次实践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可为共享单车运营企业针对校园及周边市场制定优化措施提供现实参考,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和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共享单车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在校园和城市环境中的有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实践的创新之处在于聚焦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结合校园内外的典型使用场景开展针对性调研,深入挖掘大学生在共享单车使用上的独特需求与真实体验。
三;成长与感悟
(一)共享单车使用特征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团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大学生使用共享单车的基本特征。调研对象中,男生占47%,女生占53%,整体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比例最高,占85%,说明新生群体是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研的重要代表。经济条件方面,每月生活费在1501—2000元的学生占比达60%;此外,有65%的受访大学生所在学校校园内尚未投放共享单车。
在具体使用情况上,校园内投放有共享单车的学生群体中,使用频次以“每周3—4次”和“每周1—2次”为主,分别占25%;主要使用目的集中在上课通勤,占64%。而在校园内未投放共享单车的情况下,75%的大学生会转而使用校外共享单车,其中以“每周1—2次”为主要频次,占35%;其使用目的则更多集中在休闲游玩,占70%。
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大学生在共享单车使用上的依赖程度及场景偏好:在校园内,单车更多作为通勤工具,而在校外则承担着休闲出行的功能。
(二)共享单车存在问题
根据问卷数据和实地考察结果,共享单车在校园及城市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对于校内共享单车,65%的大学生反映存在车辆损坏问题,47%的学生指出存在乱停乱放和投放数量不合理的现象,45%认为用户素质低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实地考察中,团队也确实发现了不少损坏的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的整洁与秩序。
校外共享单车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乱停乱放已经对城市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67%的学生反映共享单车的损坏维修不及时,45%认为投放数量不合理,49%认为用户素质普遍较低。这些问题不仅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使用体验,也给校园及城市的公共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共享单车治理责任与措施
关于治理责任,75%的大学生认为校内共享单车的治理应由多方共同承担;47%的大学生则认为校外共享单车的治理也应由多方协作完成。这一结果使团队认识到,共享单车的治理并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以及使用者等各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
在治理措施方面,针对校内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40%的大学生认为采用技术手段(如电子围栏)来规范停放是最有效的方式。对于校外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73%的大学生也认为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较为有效,此外,66%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合理规划停放区域、加大处罚力度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这些意见为团队制定共享单车的治理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方向。
通过这几天的走访与询问,我们深刻认识到,共享单车的日常使用不仅涉及便捷的出行方式,更隐含着一系列道德和管理问题。我们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感责任重大,今后将严格践行规范停放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力求为他人树立榜样,推动共享单车在校园内外的有序发展。
四:不足与反思
通过这几天的走访与询问,我们深刻认识到,共享单车的日常使用不仅涉及便捷的出行方式,更隐含着一系列道德和管理问题。本次走访调研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样本数量有限
本次调研回收336份有效问卷,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导致调研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大学生对共享单车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调研中,应扩大样本范围,增加问卷发放数量,提高调研的普遍性和准确性。
(二)调研区域较窄
问卷发放主要集中在本校及周边区域,调研区域相对狭窄,未能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后续实践可拓展调研区域,纳入更多高校,使调研结果更具广泛性。
(三)数据挖掘深度不足
在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过程中,主要停留在对各选项比例的统计层面,对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深层次原因的挖掘不够深入。例如,未能深入分析大学生生活费水平与共享单车使用频次之间的关系等。今后应加强数据挖掘能力,运用更专业的分析方法,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
结语:
共享单车不仅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我们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感责任重大,未来将严格践行规范停放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推动共享单车在校园及城市中的有序发展。当青年智慧融入社会治理,绿色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便成为了青春担当的起跑线。
供稿:中国计量大学“蹬”门拜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