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子辰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D打印,淤地坝建造,社会实践。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黄土智垒”3D打印生态建造调研队圆满完成武汉暑期社会实践后,正式转入实验室研发阶段,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降雨大厅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调研队于近日赴武汉开展社会实践,先后走访长江科学院沌口科研基地、湖北楫帆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深入考察了长江防洪模型、卫星测高技术及3D打印智能建造现场,为后续研发工作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参考。
在长江科学院沌口科研基地,团队实地考察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长江防洪模型。
图:河工模型前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就3D打印技术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造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续技术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3D打印智能建造施工现场团队人员合照
目前,团队已全面启动实验室研发工作,依托降雨大厅先进的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开展系统性实验研究。该实验室可精准模拟黄土高原不同降雨条件,为3D打印材料的抗侵蚀性能测试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环境。研发工作重点围绕黄土基3D打印材料的配方优化、结构设计和性能验证等方面展开。
图:团队成员进行3D打印机设备初步调试与技术学习
实验室内,团队成员正有序推进各项研发工作,包括3D打印设备的调试与参数优化、黄土基材料的制备与配比试验、以及材料与设备的适配性测试等环节。
图:团队成员进行材料制备
图:团队成员使用搅拌机进行掺料
通过精密搅拌、配比调整和打印测试等方法,系统开展材料性能的改进与提升研究。所有实验环节均严格按照科研规范进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材料与打印机适配性测试与打印过程展示
团队指导教师介绍,实验室研发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攻坚期,预计将持续2-3个月。在此期间,团队将通过大量的材料试验、结构测试和数值模拟,建立3D打印材料的性能数据库,为后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地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次实验室研发工作是团队践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将社会实践收获转化为实际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队员们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科技强国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