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月的暖风吹拂过武汉的大街小巷,“寻红色之魂” 实践团队踏上了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开启了一场为期七日的红色文化深度调研之旅。从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庄重肃穆,到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历史回响,团队成员们以坚定的步伐和炽热的求知心,深入挖掘武汉红色文化的精髓,在触摸历史脉络的同时,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一、实地调研寻红魂
6 月 29 日下午,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的木门缓缓开启,那一声 “吱呀” 轻响,宛如历史对团队的深情回应。踏入其中,时间仿佛凝固,一切都维持着往昔的模样:窗前的木桌依旧保留着伏案书写的痕迹,藤椅的纹理似在默默诉说着无数个思索的夜晚,墙角那盏陈旧的油灯,玻璃罩上的斑驳光影,仿佛仍留存着当年为革命照亮前路的微弱光芒。团队成员们轻声交流,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仿佛生怕惊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一位成员轻轻抚摸着桌沿,感慨道:“难以想象,毛主席就是在这样朴素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那一刻,木质桌沿传递的微凉触感中,仿佛有一股炽热的力量在心底升腾,那是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中坚守信仰的伟大力量,令在场的每一位成员眼眶泛红,心生敬意。
移步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团队成员们换上粗布学员服,瞬间融入了那段热血沸腾的革命时光。站在当年学员们操练的操场上,阳光洒下,地面的斑驳光影宛如历史的投影。随着激昂的《工农兵联合起来》歌声响起,成员们仿佛穿越回百余年 前,看到了一群和他们年纪相仿的青年,满怀革命理想,在此刻苦学习革命理论、积极练习军事技能,而后意气风发地奔赴全国各地,为实现 “改造中国与世界” 的伟大抱负而拼搏奋斗。午后,团队深入田间开展调研,脚下的泥土散发着青草的芬芳,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先辈们的坚定步伐源于始终心系人民,“扎根群众” 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革命先辈们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的真实写照。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内,一场特别的 “沉浸式演绎” 活动正在上演。团队中的部分成员精心装扮,化身瞿秋白、李维汉等革命先辈,围绕 “武装斗争” 这一关乎革命前途命运的关键议题展开激烈辩论。他们专注投入,眼神坚定,语气铿锵有力,生动重现了 1927 年那个风云变幻、危机四伏的夏天,党内先辈们为挽救革命、探寻正确道路而殚精竭虑、据理力争的场景。其他成员则手持纸笔,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每个人都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此时,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的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仿佛穿越时空,在展厅内回响,为迷茫中的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行方向,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一面静静陈列的十八星旗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红色旗面如燃烧的火焰,象征着革命的热情与斗志;金色星辰则寓意着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透过展柜中的旧报纸、起义军使用过的武器等珍贵文物,成员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党人在临时司令部被捣毁、众多同志被捕的绝境之下,依然不畏强敌、奋勇起义的英勇身姿。他们深刻体会到,“敢为人先” 的武汉精神,早在百年前就已深深融入这座英雄城市的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而不懈抗争。
二、传承展望绽光芒
七日的调研实践活动转瞬即逝,但这段宝贵经历在团队成员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永恒深刻。当他们踏上返程的列车,长江的粼粼波光依旧在眼前闪烁,而那些与红色历史亲密接触的瞬间,早已深深镌刻在他们的心底。在毛泽东旧居,他们读懂了 “坚守” 的深刻内涵 —— 那是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守初心的执着与坚毅;在八七会议会址,他们领悟了 “担当” 的沉重分量 —— 那是在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际,勇挑重担、挺身而出的果敢与勇气;在社区宣讲活动中,他们明白了 “传承” 的重大意义 —— 那是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革命精神永不磨灭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
展望未来,团队成员们立志成为红色文化的 “播种者”,努力让更多青少年走进红色场馆,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他们计划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沉睡在展柜中的文物 “开口说话”,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科技手段重现革命场景,使红色历史不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记载,而是变成可感、可触、可体悟的生动鲜活体验,让青少年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同时,团队还设想开展网上 “云游” 博物馆活动,利用直播平台的强大传播力,将红色故事传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更多人即便身处远方,也能通过云端与历史亲密相遇,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团队成员们自身,也将把此次实践活动的丰硕收获融入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在课堂上勤奋求知、积极进取,在志愿服务中无私奉献、传递爱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用青春的激情与汗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红色印记,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革命薪火,是先辈们托付给后世子孙的精神接力棒。它不会因时光的流转而黯淡褪色,反而会在代代传承中愈发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永不止步。
作者:陈箬溪(2023级外国语学院学院)
项目名称:追寻武汉红色记忆,传承伟大革命精神
联系方式:13196462233
团队名称及人员:华中农业大学“追寻武汉红色记忆,传承伟大革命精神”社会实践小组
陈箬溪(负责人)颜紫涵 马艺格 王晓柔 郭禹彤 陈文静 许佳 王婷婕 孔丽维 刘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