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2025年8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团队奔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星河湾开展了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张烨聚焦非遗蓑衣编织技艺,深入对话传承人左佃玉,解锁传统手工艺里的非遗蓑衣编织密码,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活动中,团队成员张烨对非遗蓑衣编织传承人左佃玉进行专访,传承人向张烨讲述了一段珍贵的经历:2018年文化部门组织的非遗交流活动,让蓑衣传承人左佃玉与苗族手艺人相遇,双方围绕“根部朝内”编织原则等交流,左佃玉借鉴苗族“十字交错法”改良蓑衣,苗族手艺人则引入蓑衣领口编织法丰富本地工艺,为非遗传承注入多元活力。在此实践成员体验蓑衣编织非遗技艺,收集20多份问卷,全面挖掘文化传承密码,了解到蓑衣编织技艺走进5所中小学、3个社区,超200人次参与现场演示与互动,各族群众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凝聚起各族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共识。

此外,传承人左佃玉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融合,将双领口蓑衣改良为单领口延长蓑衣寿命,创新性增加口袋,可放置手机等随身物品,让老手艺适配新时代,获年轻人青睐;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创意,“未来蓑衣”设计如可拆卸、太阳能烘干等方案,部分被采纳待应用。这种创新实践,与苗族工匠融合传统银饰和现代时尚的思路相通,彰显非遗传承无民族界限。正如左师傅所言,非遗传承无界,各民族携手创新共进,以文化交融守护民族瑰宝,让团结之花绽放在非遗传承沃土。
最后,实践成员聚焦蓑衣编织非遗传承,了解到左佃玉14岁起学习蓑衣编织,六十余载坚守,从割草起步,无惧田间蛇虫,即便本地官草资源减少,仍远赴山东采料。幸得当地政府支持,该技艺已培养两位年轻传承人,借“非遗进校园”与融媒体宣传片,在此成员与左佃玉进行双语教学,互通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让这一传统技艺跨越时代。同时,针对原料采集难、年轻学员流失等问题,有试种蓑衣草、设计“蓑衣 + 文创”工作坊等解决方案。他盼更多年轻人加入,在坚守与传承中续写匠心故事,为民族文化交融添彩。

此次实践活动,志愿团队以蓑衣编织技艺为切口,串联起跨民族交流、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困境破解等多元内容,生动展现了非遗传承与民族交融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团队认为,在推动非遗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青年力量注入,让非遗在坚守创新中持续讲好民族交融故事,为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