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围绕
“助力民族文化传承,破解非遗存续困境”为主题,团队成员前往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金寨回族自治乡和上街区“燕一楼”餐馆,通过文化探访、技艺学习与法律宣讲,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青春力量。

当天上午,团队首先抵达金寨回族自治乡,在清真寺马阿訇和社区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极具伊斯兰风格的民族建筑。在清真寺的凉亭下,马阿訇讲述了回族的迁徙历史与习俗传统。团队成员观摩了庄严肃穆的礼拜仪式,欣赏了阿拉伯文书法和手工地毯,并通过双语互动与居民交流问候语“安塞俩目阿来库姆”(愿平安降临于你)。
在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中,一位居民分享了“经名”的故事:回族孩子出生后都会取一个阿拉伯语名字,如“穆罕默德”“法蒂玛”,这些名字都寄托着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团队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发现,当地青壮年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传统建筑年久失修、民族服饰穿戴减少等问题凸显。回族文化中的服饰、建筑元素应当完成从“文化符号”到“个性表达的工具”的转换,在既能感受到舒适便利的同时,又能触摸到祖辈的生活智慧与信仰温度。
当天傍晚,团队来到荥阳市上街区的“燕一楼”餐馆,拜访非遗蒸饺传承人王师傅,体验学习蒸饺制作技艺。王师傅带领大家参观了后厨,现场演示了从选料、和面到捏褶的全过程。在采访过程中,王师傅坦言,“蒸一楼”蒸饺之所以能传承百年,靠的就是“用料真、手艺精、心意诚”的祖训,这份坚守正是非遗传承的核心。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技艺面临着严峻挑战,团队成员建议可以尝试通过抖音直播、与学校合作组织学生实践课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并呼吁政府出台政策扩大非遗影响力。

最后,团队在清真寺外和“燕一楼”门店前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宣讲活动,通过图文手册、案例讲解,吸引了不少路人。一位老人表示,团队志愿者们让更多人看到了回族文化,对推动民族团结做出了有效的帮助。许多居民表示愿意成为非遗保护的志愿者,共同守护身边的文化瑰宝。
从伊斯兰文化的深邃内涵到蒸饺技艺的精湛匠心,从法律宣讲的责任担当到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延续,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这次实践不仅为非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打开了展示的窗口,更点燃了青年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行动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