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上郡非遗传薪火,普语衔绿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长安大学人文学院“上郡非遗传薪火,普语衔绿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于8月13日至18日走进陕西榆林,领悟红色精神,见证非遗新生,感悟乡村振兴,学习生态治理。
 
  寻访红色踪迹,探忆峥嵘岁月
  为感悟红色精神,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实践队成员走进邓宝珊将军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交流感悟等形式,近距离感受邓宝珊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详实的文字记载,逼真的实物展品,泛黄的历史照片,无声却有力地勾勒出邓宝珊将军从青年投身革命到晚年心系家国的人生轨迹。成员们从邓宝珊将军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匠心传承薪火,古韵焕化新生
  历史是非遗的载体,非遗是历史的血脉。为传承文化基因,绘就文化新章,实践队成员前往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陕西民歌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作为陕西首个以黄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展馆,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绘就了全新的蓝图。通过机械矩阵、文物、浮雕、VR体验等多种展陈形式,队员们与文物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沉浸式地体悟黄河历史文化;陕西民歌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民间音乐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队员们聆听了民歌演员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东方红》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民歌。透过这些熟悉的旋律,队员们更真切地触摸陕北民歌的肌理,感受黄土地文化背后蓬勃的生命力。
 
  推普助力振兴,田园编织新梦
  为深度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青春之力赋能乡土发展,实践队成员先后前往泥河沟枣园和拉素镇讨讨滩村开展实践活动。在村负责人的引导与讲解下,队员们漫步在“千年红枣第一村”的佳县泥河沟村,实地了解到该村依托独特文化资源,通过盘活闲置窑洞资源,打造融合陕北传统建筑特色与现代设计元素的高端民宿。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前往讨讨滩村的产业园“未来伙场”,实地参观了“数字大田露天有机蔬菜种植示范”,与当地农户交流农作物生长情况与基地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厚植乡土情怀、推动知识落地,队员们还主动参与农事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体验农耕乐趣,并与村民交流普通话推广情况。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使队员们在知行合一中深刻领悟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时代意义。
 
  手执生态之笔,绘就绿水青山
  为深度探寻黄河治理的实践路径,全面洞察黄河治理的进展与成效,实践队前往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黄河博物馆、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以珍稀动物保护、黄河治理、治沙等具体领域的实践为调研依托,全面剖析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与实践逻辑。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生态治理”专题展区以时间为轴、以案例为基,系统呈现了从古代“筑堤防洪”到现代“系统治理”的理念演进。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互动展台前,队员们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直观看到了黄河入海口湿地从“盐碱化”到“鸟类天堂”的蜕变过程。红碱淖作为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既是珍稀鸟类遗鸥的重要繁殖地,也是陕北地区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队员们参观保护区内的展板,系统了解红碱淖的水文地貌、生物资源,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的深度认知为理解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性打开了具象窗口。在讲解员带领下,队员们走进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展厅,系统了解毛乌素十年治沙史和基地创始人张应龙治沙的感人事迹,在实地参观中,队员们不仅直观见证了治沙攻坚取得的突破性成效,更在满目葱茏的实景中深切体悟到“久久为功”的治理智慧。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清晰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着的使命与担当,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在乡野间汲取的力量,以青年视角记录乡村变迁,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来源: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