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民族非遗文化传承现状,探寻豆染技艺的独特魅力。2025年8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以“调研民族非遗传承,探秘非遗豆染魅力”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龙井村黔织活非遗体验馆展开实践活动。实践人员通过走进古朴村落,与豆染非遗传承人张婷婷老师、技艺制作杨老师深度互动,在文化探访与技艺体验中揭开非遗豆染的传承密码,并开展民族文化调研与宣讲,为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

实践活动依照预设流程稳步推进。团队成员先对当地民族文化开展基础性调研,着重梳理民族服饰的款式特点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随后,向当地群众宣讲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旨在增强公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其进一步围绕非遗豆染的起源传说、发展历程及当代传承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并就该技艺未来的传承规划与传承人进行了探讨。

为增强实践过程的体验深度,在老师的邀请下,团队成员全程参与了豆染制作环节。从图案拓印到染色晾晒,通过亲手操作,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工艺特点与文化魅力。制作期间,围绕非遗传承保护措施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传承人进行采访,了解到豆染的起源与一则民间故事相关。交流中,老师坚守传承使命、始终秉持初心的匠人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活动同步设置双语互动环节,老师们以质朴方言结合普通话的形式开展技艺展示与教学活动。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就民族文化与地方发展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定向咨询。关于穿青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分布情况,相关老师介绍,穿青人主体由江西迁移至贵州后,融合当地其他民族文化逐步形成,主要分布在纳雍、织金等地,其非遗传承人张婷婷老师就为纳雍县人。在谈及豆染的起源与发展时,老师明确其起源与“点豆腐的美好错误”这一民间传说相关,并分享了自身响应国家民族非遗政策号召、返回故乡助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经历。针对非遗传承的未来规划,老师表示将坚持匠人传承理念,立足初心持续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相关人员介绍,当地结合气候条件发展果园种植,并推出果园体验项目,勺窝镇吊水岩等景点共同构成了当地民族旅游的支柱产业。针对豆染体验项目,参与体验的游客反馈称,亲手制作豆染品的过程十分难得,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时留下了特殊回忆,体验感受良好。实践期间,耐心拓印图案的游客、认真开展教学的老师以及填写问卷的民族群众等场景被记录,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缩影。

此次实践活动达成了多方面成效。团队成员系统掌握了非遗豆染的起源发展历程,深入理解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初心与使命担当,为后续宣传弘扬家乡民族文化积累了扎实的文化素材。调研显示,当地非遗文化在国家政策扶持、多媒体传播及“三下乡”队伍推广等多重举措支持下,传承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实践期间,还结识了来自各地的文化传承同道,形成了交流互动的良好氛围。
通过本次青岩龙井村实践活动,实践人员对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价值形成了更深刻的认知,进一步明确了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非遗传承者的坚守精神与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为其后续参与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