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乡村学生暑期学习生活,拓展民族文化视野,提升综合素养,2025年7月21日至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智博教育点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暑期教学与作业帮扶、民族小课堂、双语教学”为主,面向当地小学生组织开展多项民族文化教育与学习辅导活动。

实践过程中,志愿者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藏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细致观察各民族服饰的色彩、花纹与样式特征,如藏族服饰的华丽装饰与壮族服饰的精美刺绣。在民族语言教学环节,志愿者组织开展藏语简单口语学习,带领学生掌握“你好”“谢谢”“对不起”等基本问候语的发音,并示范“你好”的藏文写法,指导学生跟读和摹写。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需求与反馈,志愿队对部分学生进行采访,围绕对家乡学校的期待、暑期志愿服务的感受及民族小课堂内容的认识等方面展开交流。最后,学生完成了相关问卷调查,为后续优化支教内容提供依据。

本次实践活动取得多方面成果。在文化认知层面,学生直观了解到多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初步掌握藏语基本问候语的读音及书写方式,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同时,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对家乡学校发展、暑期活动体验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期待,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得到锻炼,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实践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日常教育中相关内容渗透不足,对其历史、习俗等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同时,当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有限,缺乏系统教材与教具,难以支撑学生进行深入比较与认知。

针对上述现象,志愿队实践过程中采取相应解决办法:一是整合藏族服饰图片、简单习俗及常用问候语等材料,制作图文卡片与简明课件,以直观形式辅助学生理解,课后通过短视频、儿歌等资源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设计简易互动环节,如细致观察民族服饰图案、学习基础藏语问候语、开展小型知识问答等,鼓励学生主动发问与分享,逐步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采访环节中,学生表达了对家乡学校教育资源的期待。一名学生表示,学校缺乏足够的图书资源,尤其是有关不同民族文化的故事书难以获取,希望未来能开展更多民族文化主题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通过此次实践,不仅为乡村学生带去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也为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与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后,团队将继续优化民族方面的实践内容与方法,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