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阿卯!”(苗语“你好”)7月17日,为深入探寻苗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现状、记录乡土文化的鲜活肌理,石榴同心·民族同行实践队踏入贵州毕节观音洞镇的村寨与街巷,在这句带着山野气息的问候中,揭开了苗族文化传承的鲜活图景。

🌿语言为钥:在“守根”与“开放”间觅得平衡
“家中苗语传情,户外普通话通意”——这是当地苗族同胞的生活常态。受访者谈及语言时,眼中总透着通透:普通话是年轻人闯荡外界的“船桨”,助其务工就学、衔接现代生活;而苗语是刻在血脉里的“印记”,饭间闲谈、节庆歌谣里,都是祖辈智慧的回响。队员跟着学了“内给咯”(谢谢)等基础表达,在村民的讲解中才恍然:那些称谓里藏着长幼有序的伦理,那些日常用语里凝着农耕文明的积淀,语言从来都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基因的“活载体”。

🧵霓裳为卷:针线里的传承与现实考题
随后,实践成员来到营哨村10组15号的农舍里,村民铺开的苗族服饰令人惊叹:刺绣纹样取法自然,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扎染色泽如晨雾渐染,自带山野清趣。“一套嫁衣要耗半年心力,全凭母女相授、婆媳相传,没有文字却从未走样。”然而这份匠心面临着现实考验:盛夏高温让沙井乡的服饰摊位客流锐减,商贩午后便收摊歇业;村中青壮年多外出谋生,留守者以手工艺与农耕维生,收入微薄。即便如此,每逢赶集、节庆,村民们仍会换上盛装——那不仅是衣裳,更是“我是苗家人”的身份宣言。

🌸节庆为媒:跳花坡上的记忆与未来之问
提及跳花坡节,村民们的话语里满是热忱。这个正月里的盛会,是苗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仪式:山岗上,华服蹁跹,歌声绕梁,数日不绝。它既承载着迁徙史诗的集体记忆,也成了年轻人以歌会友的社交场。只是时光流转,节日里的白发渐多、青丝渐少,部分传统仪轨也在简化中悄然变化。如何让古老节庆既不失本真,又能吸引年轻一代驻足?这道题,关乎文化的延续,更关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此行调研,实践成员既触摸到苗族文化在当代的坚韧生命力,也看见它在时代浪潮中的踟蹰。或许正如村民所说:“老根要扎得深,新枝才能长得旺。”愿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化遗产,能在守护与创新中,始终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