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共振兴,乡村共探秘
2025年7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乡村行,看振兴”实践团队在去年所展开的活动的基础上,持续扩大调查范围,增加多个乡村产业链,以“探索地域特色振兴路径,记录乡土成长与青春蜕变”为核心,组织队员跨越四大典型地域,从东北平原到西南村域,中部平原至东南沿海,队员们紧扣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与发展需求,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探秘之旅。这一次,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完成了一场生动的青春成长必修课,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一、东北平原:黑土地上的“粮仓守护”
东北的乡村藏着中国饭碗的底气,这片黑土地不仅孕育着金灿灿的粮食,还生长着带动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队员们深入辽宁省盘锦市、阜新市等地,在田间地头与养殖基地里,见证了科技、产业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辽宁省盘锦市田庄台镇,队员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新模样。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阔,种植技术上,机械化已贯穿播种、插秧到收割的全流程,无人机低空飞行精准植保,大型收割机高效完成收割,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场景。
走进当地的益仁生态农业厂,队员们换上工作服,亲身参与到大米的生产过程中。在品控车间,他们见到了操作精密的光电色选机,能精准剔除杂色米粒与未成熟谷物;仓储区恒温恒湿的智能化谷仓可以实时调控环境,确保稻谷储存状态最佳;包装线的自动称重、真空封装、机器人码垛一气呵成。这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袋好米背后是严格的工业标准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力。此外,现代物流和销售网络的融合也让这片土地的产出走向全国。

而在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前营子村的康大猪场,也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产品以阜新市本地市场为核心销售区域,形成了稳定的产销渠道。猪场还无偿向困难户赠送猪仔、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形成“产业+帮扶”的增收模式。村干部也积极为猪场协调土地资源,协助修建化粪池等环保设施,支持猪场发展,形成“企业+村集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猪场和米厂都能挣钱,不少人都回来了!”田庄台镇的一位村民笑着对队员们说。从吉林的智能粮田到辽宁的现代化米厂、生态猪场,东北平原上,产业振兴的故事正不断书写新的篇章,而队员们也在这些故事里,读懂了黑土地的韧性与希望。
二、西南村域:特色禀赋下的“振兴突围”
从黄河畔的鱼塘到天山北麓的棉田,从赤水河畔的高粱地到云贵高原的板栗林,西南村域依托各自独特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与政策支持,走出了一条“一村一策、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产业一线,见证这些村域如何将“地域短板”转化为“发展长板”,用实践书写出多元禀赋下的振兴答卷。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红旗村,阴山北麓的旱作区发展了“葵花+山羊”种养模式,为应对水权约束与草场退化,村里推广膜下滴灌、试种优质葵花品种,还计划打造“红旗草原羔羊”品牌提升溢价。
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陡城村,村民们借黄河支流的水资源优势,以耐受力强、适应当地水质的鲤鱼、草鱼养殖为核心,搭配20多家农家乐形成“养殖+餐饮”联动模式;同一地区华亭市东华镇月园村则通过“跨村域统筹”破局,在土壤肥沃的黎明村集中发展蔬菜大棚,利用充足光照与大棚调控气候的优势种植番茄、黄瓜等作物,打造“华亭蔬菜”品牌。
在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这里是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让有机高粱品质出众,直供茅台等酒企销路稳定,“高粱+豌豆尖”轮作模式还避免了土地撂荒;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刘家河村,黄土坡上用玉米芯、麦麸等农业废弃物制作菌棒发展蘑菇种植,并且该地正准备引入错季品种,开发蘑菇深加工产品并拓展电商渠道,让“小蘑菇”撑起“大产业”;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九间楼乡詹家庄子村,凭借天山北麓充足的光照与雪水灌溉,实现万亩棉花大规模化种植,北斗导航、机采棉等技术普及率高。同一地区伊犁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中,通过举办旅游节、音乐季与新媒体宣传,吸引大量游客,民宿与农家乐带动村民收入翻倍。而且村里正开发冬季冰雪项目与民俗体验游,让“紫色经济”全年恒温。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古柏村委会罗免村,重庆市开州区镇安镇永共村的盛山植物园等地也有着独特的乡村经济命脉,这些村域虽地域不同、产业各异,但都以“立足禀赋、创新破局”为核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共同勾勒出中西部村域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也让队员们深刻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活力,源于对土地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更源于每一个为家乡奋斗的坚定身影。
三、中部平原:乡土禀赋下的“振兴答卷”
从中原平原的万亩良田,到江南丘陵的特色作物,从荆楚大地的农旅融合,到湘西苗寨的文化赋能,中部地区的乡村依托“粮稳天下安”的农业根基与“多元禀赋共生”的产业特色,探索出“稳基础、兴特色、融三产”的振兴路径。队员们深入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多个村域,见证这里如何以粮食安全为底、以特色产业为翼、以文化生态为魂,书写中部乡村的振兴答卷。
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涓桥镇紫岩村,借皖南丘陵肥沃土壤与悠久的九华黄精种植历史,通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在阜阳市临泉县老集镇南于楼村段庄,农产品主打小麦、玉米,机械化覆盖全环节,村庄正谋划引进粮食初加工项目、推广节水灌溉;在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这里虽处传统种植阶段,水稻、玉米规模小,散养家禽仅满足自需,但村干部正推动蓄水池建设与循环产业链,让秸秆变饲料、粪污成肥料,破解资源浪费难题。
在湖北省曾都区淅河镇高岗村金峰葡萄园,这里种植巨峰与阳光玫瑰,智能大棚实现巨峰提前数十天上市,配套红酒厂与土鸡养殖,近武汉的区位优势让鲜葡萄冷链直达高端市场;当阳市官道河村干溪小镇以沮河水资源支撑水上乐园,种植物通过“采摘+商超+礼品”销售,正计划开发深加工与短视频宣传破淡季难题;荆门市纪山镇严庙村,江汉平原地形与水源支撑水稻、水产养殖,园林苗木销往全国,虽面临市场波动与人才短缺,但正在推进技术培训与电商对接。
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小龙湖村所在的周文庙社区,杂交水稻亩产达1400多斤,无人机植保覆盖广,农户通过种莲蓬、养鱼类多元增收;临澧县安福镇蒋家村,这里的70亩葡萄园也种有巨峰、阳光玫瑰等品种,通过避雨栽培提升品质,并计划修缮设施与拓展电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蝴蝶寨,以“观蝶+民俗”打造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众多;凤凰县山江镇老家寨村,依托明清石屋、千潭湖与苗族非遗,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实现全员脱贫,苗绣、苗鼓表演成增收亮点;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岭下村,借珠三角辐射区位与赣州国际陆港优势,形成“木材进口-加工-成品销售”完整家具产业集群,“家居下乡”与“油改水”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生态双赢,让县域家具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这些中部村域虽路径各异,但都立足自身禀赋,在守牢粮食根基的同时,通过技术赋能、产业融合、文化激活,一步步破解发展难题,证明乡村振兴的活力,藏在每一寸乡土的独特价值里,藏在每一次为家乡奋斗的实践里。
四、东南沿海:城乡融合中的“振兴样板”
东南沿海的乡村,凭借临海区位、便捷交通与开放基因,正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探索城乡融合与产业创新的振兴路径。从福建红木工坊的精雕细琢,到江苏水乡的文旅融合,从广东渔村的美食传承,到山东果园的“农业+旅游”突破,队员们在这里见证了“传统技艺焕新生”“小产品做成大产业”“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的生动实践。
在福建省莆田市坝下村,队员们走进了“仙作”红木产业的核心腹地。这里没有原生红木资源,却凭借毗邻厦门港、莆田港的区位优势,通过便利海运将东南亚、非洲的紫檀、酸枝等稀缺硬木运抵村内,弥补了原料短板,还发展出“恒温恒湿仓储”“天然干燥窖”等特色工艺。这让队员们懂得“老手艺+新渠道”才能让千年工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的乡村则演绎着“农文旅融合”的新故事。在百家塘村,队员们能亲手采摘桑葚、白芹,现场清洗后就能品尝,独特的“怀旧体验服”也让人们瞬间穿越回旧时光。而在不远处的石塘村,曾经的沉寂村落如今变身为网红文旅地,主理人董枫带着团队策划篝火晚会、萌宠节,村民李阿姨笑着说:“以前觉得年轻人回来没出息,现在才知道,他们能把咱村的山水变成‘金饭碗’。”

侯刘马村的蜜桃飘香,这里是村民们共同构筑起的“世外桃源”,桃木雕琢起了这里的文化,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的经济涟漪;来到桂林村,队员们对话村干部,进行深入访谈,聆听振兴心声,又探访村史馆,了解乡村振兴命脉,追溯发展脉络。
再往南到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西堤小公园,队员们尝到了“文旅+餐饮”的甜蜜滋味。这里的芝麻糊是特色产业,“火大了糊底,火小了不香,这手艺得靠手感。”店主陈阿姨如是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秦家沙村,队员们看到了另一种沿海振兴图景:2000余亩浅海养殖区里,渔民们用耐海水腐蚀的新网具养殖紫菜,“刷壳增光”技术让紫菜苗光合作用效率提升15%,自动化生产线日均加工紫菜数吨;而在山东省莱阳市照旺庄村,400年树龄的“梨树王”下,梨乡风情旅游区每年吸引数万游客——春天赏梨花、秋天摘莱阳梨,民俗博物馆里11种莱阳梨面塑模型栩栩如生。
泰州市兴化市的方石村、沙沟镇,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的李寨村,盐城市响水县的皂角村,扬州市江都区的新颜村……在这里,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振兴强音,在这里,城乡的边界不再清晰,传统与现代不再对立,每一片土地、每一门手艺,都能在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路径。
从北到南,由西向东,不同的土地孕育着同样的振兴梦想。我们用脚步丈量乡土,在田间地头读懂“国之大者”,在烟火人间看见“人民至上”。这段跨越山河的实践路,不仅是乡村的成长记,更是我们的青春必修课——最生动的课堂,永远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