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即墨博物馆:溯源千年即墨,传承文化薪火

  为深入挖掘即墨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引导青年群体近距离感受家乡历史的厚重与魅力,“非遗拾遗,匠心筑梦”实践队于8月19日走进即墨博物馆,开展以“触摸千年文物,感悟古城文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参与互动体验,在沉浸式学习中解锁即墨的历史密码,为传承地方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即墨博物馆馆藏文物跨越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涵盖青铜器、陶瓷器、书画、钱币等多个门类,其中“即墨刀币”“即墨老酒酿造器具”“汉画像石”等珍贵文物,堪称即墨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实践活动伊始,队员们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序参观了“即墨历史文化展”“即墨民俗风情展”“馆藏书画精品展”三大核心展厅,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在“即墨历史文化展”展厅,从北辛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鼎,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爵,再到战国时期的“即墨刀币”,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即墨从远古聚落走向胶东重镇的发展脉络。讲解员详细介绍道:“即墨刀币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货币,因‘即墨’二字铭文而得名,它不仅见证了即墨作为当时经济枢纽的繁荣,更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独特印记。”实践队员们围在展柜前,仔细观察刀币的形制与铭文,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细节,围绕“即墨在战国时期的战略地位”“齐文化对即墨发展的影响”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当看到汉代“即墨丞印”铜印、唐代三彩马等文物时,队员李同学感慨道:“以前只在课本里了解即墨的历史,今天亲眼看到这些文物,才真正感受到家乡千年文脉的延续,这种震撼是文字无法替代的。”

  随后,实践队走进“即墨民俗风情展”展厅,这里集中展示了即墨老酒酿造技艺、即墨镶边、柳腔戏曲道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展品。在即墨老酒酿造器具展区,讲解员现场演示了传统酿造工艺的关键步骤,从选料、发酵到蒸馏,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即墨劳动人民的智慧。队员们还亲手触摸了展柜中的老陶瓮、木酒器,近距离感受传统器具的质感与温度。在柳腔戏曲道具展柜前,色彩艳丽的戏服、精致的头饰让队员们驻足良久,讲解员介绍:“柳腔是即墨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道具都是老艺人手工制作的,承载着柳腔的艺术特色。”为了让队员们更深入体验民俗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邀请大家学唱简单的柳腔选段,队员们跟着哼唱,在悠扬的唱腔中感受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

  活动的高潮环节是“文物拓印体验”,这是博物馆为实践团队特别设计的互动项目。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首先了解了拓印的历史渊源与基本技法,随后拿起拓包、蘸取墨汁,在仿制的汉画像石拓片上小心翼翼地按压。“力度要均匀,速度不能太快,这样才能让纹样清晰呈现。”工作人员耐心叮嘱。队员王同学在尝试多次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拓片,她兴奋地说:“看似简单的拓印,其实藏着很多技巧,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体验,更是对文物背后文化精神的传承。”体验结束后,队员们将自己的拓片小心收好,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珍贵纪念。

  活动尾声,实践队与即墨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了一场文化传承座谈会。博物馆副馆长XX表示:“即墨的历史文化需要青年一代去了解、去传承,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成为家乡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实践队队长张同学回应道:“此次即墨博物馆之行,让我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未来,我们会通过制作科普短视频、举办校园文化沙龙等形式,将即墨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魅力分享给更多人,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即墨博物馆为文化纽带,让实践队员在“行走的课堂”中汲取了历史养分,不仅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坚定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探索即墨文化的当代传播路径,让千年即墨的文化薪火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通讯员:刘雅雯

    来源:“非遗拾遗,匠心筑梦”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岘山忠骨志・青春映山河
  • 8月1日至3日,华北电力大学学生李雪菲在襄阳烈士陵园开展“岘山忠骨志・青春映山河”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史料
  • 08-26 关注:0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