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实践育人理念,推动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8日至2025年8月8日赴江苏南京、江苏苏州、新疆阿瓦提、甘肃天水等地开展企业实习。从前端开发到后端服务,覆盖工程技术、经管服务、质量管控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在实际岗位中锤炼技能、深化认知,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能源电力前沿:从规范到责任的跨越
在苏州工业园区蓝天燃气热电有限公司的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安全与专业”双重修行。通过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从抽象的安全规范到具体的“测温枪如听诊器”操作,他们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集控中心的实时监控大屏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将书本中“燃料燃烧-能量转化-电能输出”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生产流程。“汽轮机数千个部件的协同运转,让我读懂了能源行业‘严谨到毫厘’的敬畏之心。”团队成员戚亮亮在工作日志中写道。
工程技术一线:从图纸到实物的蜕变
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的实习经历,让团队成员谷雪莹完成了从图纸到实物的蜕变。在设备设计与测试的全流程中,她严谨地记录数据采集情况,反复推演方案优化策略,注重前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启示了她:“前端研发不仅是用户交互的窗口,更是连接硬件与软件的桥梁。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点。”实习过后,谷雪莹表示:“这次实习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和职业观的成长,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工程领域深耕的决心。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把这段经历转化为持续进步的动力。”
生产实践现场:从理论到技能的深耕
在甘肃科宇智能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团队成员陈晓琪深度参与了智能水表产品线的中端制作全流程。焊接电路板时她对焊点的位置反复打磨,智能水表装配时对密封性误差严格把控,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她逐渐理解“精密是质量的生命线”。观摩传感器外壳加工,课堂上学到的机械制图知识在车床操作中得以实际应用:“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对应着车间里的每一次切削,这种‘学以致用’的联结让专业认知更为立体,也说明了生产实践绝非简单执行,而是需要融合机械制图、材料特性、加工工艺等多维度知识的创造性过程。
质量管控之道:从标准到体系的演进
在江苏中圣压力容器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团队成员杨雯的实践则围绕“质量”二字展开。在编制产品质量保证书的过程中,她认真核对每一个原材料标号,仔细验证每一条压力测试数据,“以数据为依据、以标准为准则”时刻警醒着她要对工作细致把握。当参与IPO资料整理时,无论是资质文件审查还是生产报表分析,都让她意识到,真正的质量提升要依靠规范操作和检验审核的有机融合。“从规范操作到品质提升,这个过程最能体现质量管理的精髓。”杨雯在实践日志中这样总结。
经管服务阵地:从数字到价值的重构
在新疆阿瓦提县振中塑料制品公司,王译萱的会计实习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整理单位的原始凭证时,数据与现实的反馈让她明白,“每个数字都连着真实的经济脉搏”。当核对到第51名维吾尔族员工的工资时,“娃娃学费有着落了”的感慨,让她真切感受到准时发薪对边疆家庭的意义。为期31天的实习涵盖了多项技能提升:从熟练操作T3系统到应用ARIMA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从凭证装订到参与预算分析,这段实习让她学会了用会计语言讲述企业故事,用财务数据支持管理决策。
校企协同平台:从课堂到职场的贯通
在江苏恒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现场,团队成员完成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跨越。通过系统化的厂区安全培训、多部门实地考察和专业技术实操,实现了从“前端框架理论”到“工业级应用开发”的认知跃迁。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参与了文献翻译、UG建模等专业工作,还深入生产一线,亲手操作精密设备,近距离观察能源转换系统的运行机理。这不仅拓宽了团队成员的专业视野,更帮助他们在产线实操、技术交流中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
此外,新能源与储能系党支部书记殷上轶重点推介的“聚能红色‘微堡垒’”计划,为校企合作开辟了一条新赛道。企业总经理蒋微波也积极响应,开放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为团队搭建“产学融合”的实践平台。学院党委书记彭海书记在现场寄语:“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实践的价值。”团队成员张茂杰、李天泽等在实战项目中轮流扮演“研发助理”“工艺员”“安全员”多重角色,真切感受到“行业需要什么能力,我们就锤炼什么本领”的成长加速度。
从百得科技的设备调试现场到新疆阿瓦提的财务办公室,从蓝天热电的集控中心到中圣公司的质量文件柜前,南京师范大学“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成员的暑期实习轨迹,勾勒出一幅“理论扎根土壤、青春服务社会”的生动画卷。在这场跨越地域与行业的实践中,他们不仅将机械制图知识对应车床加工的每一刀切削,将会计公式关联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还懂得安全规范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质量标准深处是对责任的坚守,团队协作之中是对创新的追求。这些收获,既是个人成长的“压舱石”,更是青年学子回应时代需求的“通行证”,彰显了磅礴奔涌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