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新韵,非遗绽芳华:西理工学子叩响汉中三艺的时光之门
当七月的风掠过秦巴山脉,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实践队的6位青年,怀揣对文化根脉的敬畏,踏上了去往汉中的旅程。从洋县的木偶戏台到宁强的羌绣工坊,从南郑的藤编车间到非遗展馆的斑驳展柜,他们以青春为笔,在汉调桄桄的唱腔里、藤条的经纬间、羌绣的针脚中,探寻非遗守正创新的全新可能。
藤编:青藤绕指,编就乡村振兴诗行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老藤的清香漫过时光。七十年代,匠人陈太坤背着藤筐走街串巷的身影,早已化作如今“藤材种植—手工编织—电商销售”的完整链条,四代人的坚守,让2600余农户的生活与青藤紧紧相连。
实践队的青年们驻足于此,看老匠人指尖翻飞,粗藤变细篾,经纬间织就岁月的纹路。文创展区里,巨型藤编龙盘踞展台,鳞爪间满是磅礴气势;“马上有风”祈愿扇轻摇,藤编的古朴与现代设计的灵动撞个满怀。一根藤条,一头连着深山的绿意,一头系着乡村的希望,青年们触摸着藤编的纹理,也触摸到了非遗与时代同频的脉搏。
桄桄木偶:木杖流转,唤醒百年戏魂
洋县文化馆的展厅里,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汉调桄桄杖头木偶静立展台,斑驳的漆面里藏着百年的故事。传承人李师傅手持一米木杖,指尖轻捻,木偶便有了生命——眨眼时睫毛轻颤,捋须时指尖灵动,高亢的唱腔裹着秦腔的雄浑,又掺着陕南民歌的清丽,漫过展厅的角落,也漫进青年们的心里。
曾几何时,这门“秦巴山下的艺术瑰宝”因传人断层陷入沉寂。直到非遗进校园的铃声响起,文旅融合的春风吹过,年轻的身影才重新出现在戏台旁。“如今有了‘90后’‘00后’传承团队!”李师傅的话语里满是欣慰。青年传承者们守着传统剧目,又提笔写就新剧本,像2016年春晚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的碰撞那般,让古老的木偶戏,也能唱出当代人的心声。实践队的青年们接过木杖,在一推一拉间,与百年戏魂轻轻对话。
羌绣:丝线穿梭,织就非遗出海路
宁强的羌绣基地里,彩线在指尖流转。这门被称作“云朵上的瑰宝”的技艺,正被青年们赋予新的意义。实践队的队员们拿起绣针,试着将传统羌绣纹样拆解、重组,让古老的图腾在现代设计里焕发生机。
他们亲手缝制伴手礼,羌绣的彩线里裹着秦岭的风、汉水的韵,也裹着青年们的心意——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绣品,即将跨越山海,送到海外合作院校友人的手中。一根丝线,一头连着羌寨的过往,一头通向世界的舞台,青年们用针脚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绣品,更是非遗走向国际的桥梁。
青春守正:与非遗共赴新程
从藤编车间的青藤,到木偶戏台的木杖,再到羌绣基地的彩线,西理工的青年们用脚步丈量非遗的厚度,用行动续写传承的故事。他们在藤编工坊学破篾,在文化馆学操控木偶,在羌绣基地学刺绣,每一次实践,都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相拥。
汉调桄桄的唱腔里,藏着陕南的乡音;藤编的纹理中,凝着匠人的坚守;羌绣的针脚间,连着民族的记忆。当青春的力量遇见古老的非遗,守正便有了根基,创新便有了方向。这场跨越千年的守护,正因这群青年的参与,而愈发鲜活——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走进生活、走向世界的鲜活生命,在新时代的时光里,继续绽放属于它的芳华。
来源|国际工学院“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小队
带队老师|赵婷婷、张小飞
排版|孙炯毅
编辑|朱奕博、孙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