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湖北医药学院红色千里行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环保事业的热忱与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奔赴客运站北广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城市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让红色精神在汉江之畔熠熠生辉。
前期筹备:精心策划,备足物料
为确保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队成员提前一周开始筹备。他们深入研究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文件和专业知识,精心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和图文并茂的展示展板。手册上详细介绍了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具体包含物品及处理方式,并附上了简单易记的口诀,方便市民学习和记忆。
图为队员宣传垃圾分类。 陈杨 摄
同时,队员们还准备了丰富多样的宣传道具,包括印有垃圾分类标志的环保袋、垃圾分类主题的拼图游戏、问答卡片以及小奖品等,旨在通过趣味互动的形式吸引市民参与,增强宣传效果。在筹备过程中,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有的负责设计制作宣传资料,有的负责采购奖品和道具,大家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为宣传活动筑牢基础。
图为队员宣传垃圾分类。 陈杨 摄
宣传现场:耐心讲解,热情互动
上午9时,客运站北广场人头攒动。红色千里行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身着统一的实践服装,早早地在广场上布置好了宣传场地。一块块醒目的垃圾分类宣传展板整齐排列,摆放着各类垃圾模型的桌子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队员们热情地向过往的市民发放宣传手册,并耐心地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图为队员宣传垃圾分类。 陈杨 摄
“叔叔,您看这个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它可以被回收再利用,而像这种用过的电池是有害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队员小李一边拿起塑料瓶和电池模型,一边细致地为一位市民讲解。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的市民,队员们灵活调整讲解方式。对于小朋友,他们采用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儿歌和简单的拼图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对于老年人,他们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反复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图为队员宣传垃圾分类。 陈杨 摄
在活动现场,队员们还设置了垃圾分类知识问答环节。市民们积极参与,纷纷举手抢答。“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哪些东西?”“剩菜剩饭、果皮、蔬菜叶等。” 一位市民回答正确后,赢得了精美的环保奖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通过这种互动问答的形式,不仅加深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活动拓展:深入社区,巩固成效
宣传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深入周边社区,继续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工作。在社区内,队员们与居民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垃圾分类难题,并一一给予解答。他们还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检查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对不合理的设施提出改进建议,并帮助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图为队员帮助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陈杨 摄
同时,队员们利用闲暇时间,在社区公告栏和楼道内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污染,营造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在社区走访过程中,队员们还收集了居民们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为今后的宣传活动提供参考,不断优化宣传内容和方式,使垃圾分类知识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实际,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结展望: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随着夕阳西下,客运站北广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这一天,红色千里行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用汗水和热情诠释了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他们通过耐心的讲解、趣味的互动和深入的社区走访,将垃圾分类知识传播给了众多市民,为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队员合照。 陈杨 摄
此次宣传活动不仅让队员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在实践中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投身环保公益事业,将垃圾分类的理念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去,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用青春的行动守护汉江的绿水青山,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建设美丽十堰、美丽中国不懈奋斗,在环保之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文明的新风尚,让红色精神永远闪耀在汉江两岸,指引着青年一代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续写环保与传承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