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豫海镇罗山社区活动室内,60余名少年儿童屏息凝视着投影屏上缓缓展开的山东大学建校章程手稿影像。
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溯源百廿承烛光”社会实践队队员戴悦然,以一场名为“时光长廊:从教案到丰碑”的校史溯源课,将这座百廿学府的精神基因播撒进西北孩童的心田。这堂融合实物教具、数字交互与在地化叙事的创新课程,既是校史育人的深度实践,更是将“向远方”的理想种子埋在孩子们心间。
时光长廊:让百廿校史可触可感
本次课程独创“双线叙事”架构,其中学脉线通过《文史哲》创刊号仿真件、冯沅君教授手稿拓片等实物,阐释山大“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人物线则以“院士少年时”故事集展现徐显明、彭实戈等学者幼年求学经历,破除“学术偶像”的距离感。“原来科学家小时候也会解不出数学题!”12岁的马同学课后在心愿卡写下:“我想去山大实验室找答案。”
时空对话:黄河岸边的山大印记
团队创新设计了“时空对话”课程,孩子们通过音频“聆听”季羡林留德日记的音频戏剧,“我的声音和季爷爷的日记重叠了!”;孩子们又将家乡枸杞、滩羊毛粘贴于“百廿精神图谱”,象征西北文化与山大基因的融合。队员还播放了同心县红军西征时期建立豫海回民自治政府影像,与山大师生1937年南迁护校的史诗并置,诠释“虽千里同心,皆为国坚守”的精神纽带。课后,同学们纷纷在报名表勾选“未来报考山大”的志愿。
课后,队员戴悦然感叹:“招生宣传不仅是数据输送,更是精神播种——当西北孩童触摸章程纸页时懂得‘此字即我志向’,当用乡音诵出校训时明晰‘此声即我血脉’,教育的星火便已成燎原之势。”
课堂尾声,孩子们举着复刻的1901年学堂门牌文创挂件合影,牌匾背面刻着今日课堂的注脚:“你所触碰的历史,皆是未来的序章。”在这片曾见证红军会师的土地上,百廿山大的精神火种,正点燃新一代向西望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