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履,赴非遗之约——南航学子扬州探寻“针尖上的传承”
扬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荟萃之地,拥有多项享誉世界的非遗瑰宝。其中,以扬州漆器、雕版印刷、扬州刺绣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尤为突出。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扬州刺绣以仿古绣和写意绣见长,针法细腻、意境高雅,将书画艺术巧妙融入丝线之中。
为积极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践行学校鼓励青年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的理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陵丝语”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扬州,开展了以“‘绣’迹扬州,‘遗’脉相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首日,团队来到扬州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成员们近距离观赏了扬州漆器、玉雕等非遗珍品,了解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到匠人们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通过文物与文献资料,大家系统学习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观摩“扬州八怪”书画真迹,为理解扬州刺绣的艺术渊源奠定了基础。
随后,团队前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宝馆。这里不仅陈列着大量刺绣精品,还设有扬州刺绣工作室。成员们现场观摩了刺绣的制作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这项技艺的认知。
行程最后,团队拜访了扬州刺绣非遗传承人陆俊俭老师。她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对扬州刺绣的坚守与创新,那些关于传承的故事和技艺的巧思,令大家深刻体会到扬绣的独特风骨。在老师家中,一幅幅刺绣作品静静陈列,水墨写意的韵味流淌其间——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融情于线、以针达意的艺术表达。扬州刺绣的写意风格虽源于绘画,却自成体系:从选稿定意、配色分线,到劈丝如发、运针如笔,每一步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匠心。尤其“针上调色”绝技,需将丝线劈至极其纤细,于细微处融合千色,方能晕染出如画般的意境。
这门指尖上的艺术,既以精湛针法展现技艺的巅峰,也以代代相传的坚守,传递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一针一线,绣的是山水花鸟,更是文化的根脉与不息的匠心。
此次扬州之行,团队成员从博物馆的文物里触摸历史温度,于珍宝馆的针线下见识技艺精妙,更在传承人的讲述中读懂坚守的意义。漆器的华彩、玉雕的温润、扬绣的意蕴,不仅是匠心的结晶,也是文化的密码。那些在岁月中沉淀、在创新中延续的技艺,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从来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于指尖、鲜活于生活中的生命脉动。这次经历,让团队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既是技艺的接力,更是匠心的永恒。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