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七彩夏日筑梦乡村,青春支教共谱华章

    来源:罗昊炜 邓莹莹 朱宇飞 陈莉莎
    发布时间:2025-08-31    阅读:
七彩夏日筑梦乡村,青春支教共谱华章——“豫见石光”支教队暑期支教活动总结
7月20日至8月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杉公益助学团队“豫见石光”支教队的15名大学生,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冯桥镇孙路口小学开展了为期半月的暑期支教夏令营活动。从开营仪式的庄重启动,到课程教学的逐步深入,再到家访帮扶的精准落实,最终以热闹的运动会和温情的结营仪式圆满收尾。这支年轻的队伍用知识与爱心,为乡村孩子们的暑假增添了别样光彩,也为乡村教育实践留下了珍贵经验。
初遇:仪式启幕,互动暖心
7月20日的开营仪式为支教活动拉开序幕。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全体师生肃立致敬,爱国情怀在校园中悄然传递。孙路口小学校长徐志林对支教队的到来表示欢迎,称此次活动是“乡村教育的及时雨”,并鼓励孩子们珍惜学习机会。支教队队长简兰权介绍了为各年级量身设计的课程体系,从基础学科巩固到特色素质培养,展现了团队的用心与担当。

图为开营仪式升国旗。郑博涵 供图
仪式结束后,各班开展的破冰活动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你画我猜”让孩子们在涂鸦中释放天性,“逛三园”游戏则在欢笑中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陌生感在互动中消散,信任的种子悄然种下,为后续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深耕:课程育人,调研赋能
支教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课程设计层层递进。第一阶段以“适应与铺垫”为核心,基础学科与特色课程同步推进。文学课通过寓言传说激发阅读兴趣,数学课用“超市购物”等场景化教学破解抽象概念,英语课借助儿歌与对话培养语感。特色课程中,美术课的毛线画、石头画让孩子们发现身边材料的艺术价值,音乐课的电子琴教学带领大家感受旋律之美,科学课的“大象牙膏”实验则点燃了探索欲望。
第二阶段升级为“七彩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科学类课程新增“色素扩散”“非牛顿流体”“气球火箭”等项目,用简易材料演绎科学原理,培养探究能力;艺术课加入漆扇制作、黏土模型等内容,六年级学生的漆扇作品将传统工艺与童真创意结合,成为课堂亮点;“心灵树洞”课程由心理学专业志愿者主持,通过绘画疗法和团体辅导,为留守儿童提供情绪疏导;“小小演说家”课程系统训练公众表达,80%的参与学生进步显著,成果展示会吸引家长全程参与,教学成效获得一致认可。
在八一建军节时,队员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特色教育课程,如爱国歌曲颂唱、“一颗红星”手势舞学习等,并且举行了“八一”排字和升国旗活动。

图为八一摆字活动。简兰权 供图
第二阶段,支教队将家访作为核心任务,3个调研小组完成了全校135名学生的家庭走访,建立了详细的教育档案。数据显示,35%的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问题,28%缺乏学习兴趣,42%的家长急需科学教育方法。
调研中发现,四年级学生孙诗尚虽身处单亲家庭,却热爱读书、作息规律;陈瑞浩三兄妹主动分担家务,但因父母务工缺乏情感交流;三年级学生赵浩然聪明机灵,却过度沉迷手机。针对这些情况,支教队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为孙诗尚推荐课外书籍,鼓励其分享阅读心得;引导陈氏兄妹通过书信向父母表达心声;与赵浩然约定“每周限时使用手机”规则,用约定培养自律。这种“一户一策”的帮扶模式,让教育支持更具针对性。
收官:运动聚情,仪式寄望
运动会:多元赛场,欢乐飞扬
最后阶段的运动会,成为孩子们释放活力的狂欢盛宴,拔河、两人三足、跳绳、贪吃蛇、趣味保龄球等项目轮番上演,校园里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拔河比赛中,各班队伍紧握长绳,脚蹬地面向后倾斜,小脸因用力而涨得通红。低年级学生站在队伍最前方,用尽全力喊着“一二、一二”的口号;高年级学生则咬紧牙关稳住阵脚,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也顾不上擦。当裁判宣布获胜班级时,胜利的一方欢呼着跳起来,失利的队伍虽有失落,却主动与对手击掌拥抱,展现出“友谊第一”的气度。

图为运动会当日的拔河比赛。郑博涵 供图
两人三足项目里,孩子们用布条将脚踝绑在一起,喊着节拍同步向前。有的组合因步伐不协调摔在地上,却立刻笑着爬起来重新调整;有的小组配合默契,像小马达一样冲向终点,引得围观师生阵阵喝彩。三年级的赵浩然和弟弟组队参赛,平时总抢手机的哥俩,此刻却紧紧挽着对方的胳膊,用“慢但稳”的节奏完成了比赛,赛后弟弟骄傲地说:“哥哥今天没跟我吵架!”
跳绳场地被分为单摇和集体跳两个区域。单摇赛中,孩子们像小弹簧一样快速起落,绳子划出的弧线几乎连成一片;集体跳大绳时,8名学生排成一队,在绳子摆动的间隙灵活穿梭,偶尔有人被绳子绊到,立刻有人喊“没关系,再来一次”,团队的包容让整个赛场暖意融融。
“贪吃蛇”游戏里,孩子们手搭着前一个人的肩膀,排成蜿蜒的长队,在划定的区域内躲避“障碍物”(由支教队员扮演)。随着队伍越来越长,转弯时的协调性变得至关重要,前面的孩子轻声提醒“左边有障碍”,后面的孩子及时调整方向,整个过程像一场充满默契的集体舞蹈。而趣味保龄球区更是笑声不断——用废旧矿泉水瓶做成的“保龄球瓶”排列整齐,孩子们用皮球滚动撞击,击倒瓶子时的欢呼与没击倒时的“再来一次”交织在一起,连负责捡球的支教队员都被感染,忍不住加入队伍试了一把。
这场运动会没有严格的名次划分,却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和团队协作的意义。正如六年级学生在日记里写的:“和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感觉夏天都变凉快了。”
结营仪式:温情回望,梦想启航
结营仪式上,孙路口小学的教室里暖意融融。孩子们手捧亲手制作的漆扇、黏土模型列队展示,稚嫩的笔触与奇思妙想赢得满堂喝彩;“小小演说家”们再次站上讲台,讲述支教期间的收获,清晰的表达与自信的姿态让家长们热泪盈眶;音乐课上学习的歌曲响起时,全场师生齐声合唱,旋律中满是不舍与留恋。
支教队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定制证书,背面写着专属评语:“你的科学笔记像星星一样认真”“漆扇上的向日葵,就像你笑起来的样子”。孙路口小学校长徐志林在致辞中动容地说:“这11天,孩子们的眼睛亮了,笑容多了,这是最珍贵的改变。”支教队队长简兰权则承诺:“结营不是结束,我们会通过线上辅导、资源对接继续陪伴大家成长。”仪式最后,孩子们将写满心里话的纸条塞给支教队员,有的画着牵手的小人,有的写着“老师明年还来吗”,朴素的文字里藏着最真挚的情感。
展望:长效帮扶,助力成长
此次支教活动构建了“课程教学—需求调研—资源对接—长效帮扶”的完整闭环。目前,支教队正系统整理调研数据,制定长期帮扶计划。队长简兰权表示:“‘豫见石光’项目将立足商丘乡村教育实际,未来几年持续引入社会资源,扩大大学生支教规模,构建可持续的支持体系。”

图为夏令营结束后队员们与校长、教师们合影。郑博涵 供图
从开营时的初见拘谨,到结营时的依依不舍,半月的支教时光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队伍,用专业与热情证明:青春力量可以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而教育的温度,终将跨越山海,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通讯员 罗昊炜 邓莹莹 朱宇飞 陈莉莎)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