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铸魂·力行——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深度践行者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追光筑梦”红色宣讲团
导语: 这个暑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追光筑梦”红色宣讲团的青年们,怀揣着“赓续红色血脉,做新时代追‘锋’青年”的炽热信念,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开展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存的社会实践。从理论武装到躬身实践,从倾听历史到服务当下,我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力量,在多元场域中探索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一、理论筑基:吹响“追锋”集结号角
行动未启,思想先行。实践伊始,团队便召开了专题部署会,这不仅是任务的分配,更是一次深刻的理论武装。我们聚焦核心命题:雷锋精神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又如何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之路? 通过深入研讨,我们确立了清晰的行动逻辑:
历史与时代的对话: 深刻理解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闪耀的一环,其蕴含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螺丝钉精神,如何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焕发新的价值光芒?
双向奔赴的传承: 摒弃单向说教,设计“对话-共鸣-共创”的互动模式,强调在倾听与交流中实现精神的代际共振。
用数据丈量信仰: 创新性地设计《雷锋精神当代认同度与践行路径调研问卷》,旨在通过科学调研,探寻精神传承的实效性与时代特征,让实践成果有据可依。这份精心制作的问卷,成为我们深入群众、了解认知差异的重要工具。
二、核心淬炼:退役军人服务站——精神的熔炉与活态课堂
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是我们此次实践的“精神高地”与情感中心。 在这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深度互动,让抽象的红色基因变得可感可触、可学可做:
1. “追锋”宣讲,连接血脉: 宣讲并非简单复述事迹,而是将雷锋故事置于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脉络中。我们讲述雷锋,也是在讲述眼前这些老兵身上一脉相承的奉献与担当,破解了英雄人物符号化的困境,揭示出军人精神谱系生生不息的内在连续性。
- 红歌共鸣,唱响情怀: 《学习雷锋好榜样》、《强军战歌》、《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在服务站内激荡。青年与老兵并肩而唱,激昂的歌声是情感的纽带,更是集体记忆的唤醒仪式。在铿锵的音符中,革命情怀跨越岁月长河,在代际间澎湃传递。
3. 深度访谈,触摸历史: 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近每一位老兵。通过深度访谈,聆听他们的参战经历、军旅故事。那些硝烟弥漫的往事、默默坚守的岁月,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带着体温、饱含情感的“活态史料”。我们采集了他们的珍贵口述,记录下这份沉甸甸的集体记忆。
4. 故事讲述,共情传承: 访谈的精华,被精心创编成《永不褪色的勋章》故事集。最动人的时刻,是故事的主人公——老兵,站上讲台,分享那段革命故事。历史的主体与传承的主体在此刻融合,“讲述”本身升华为最有力的“传承”行动。
服务站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老兵们本身就是精神的“活化石”。 他们身上的伤痕、珍藏的军功章、依然挺拔的军礼姿态……这些“身体化的记忆” ,是红色基因最直接、最震撼的物化载体。青年们通过倾听、观察、触摸,在具身化的体验中,完成了对红色血脉最深刻的本体论认同——信仰,变得如此真实可感。
三、多维践行:在服务中体悟,在调研中深化
精神的力量,需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检验与升华。宣讲团以服务站为核心,辐射构建了多元实践网络:
“银发课堂”:倾听与共鸣的双向奔赴:我们的宣讲不仅是单向输出,更是开启尘封记忆的钥匙。当青年们唱起那首熟悉的《学习雷锋好榜样》,长者们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主动分享起他们那个年代的“活雷锋”。这种基于共同历史背景的对话,使雷锋精神跨越时空,在代际间找到了最真实的情感共鸣点。我们发现,长者们不仅是聆听者,更是雷锋精神的亲历者与诠释者,他们的分享,让抽象的精神变得无比生动具体,实现了宣讲者与受众的身份互融与价值共创。
“小候鸟”课堂:播撒未来的种子:在曼瑞德集团“小候鸟”托班,我们精心设计“儿童版”宣讲,通过角色扮演、红歌合唱,将雷锋精神的“大道理”转化为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小行动”。在寓教于乐中,分享、互助的种子悄然播撒。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也是对宣讲团成员自身责任担当的再强化。
志愿服务:在服务中诠释“为人民服务”:走进灵昆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磐石颐养老年活动中心等地,我们不仅是宣讲者,更是服务者。为长者量血压、打扫卫生、促膝长谈……这些看似平凡的志愿服务,正是对雷锋“为人民服务”宗旨最朴实的践行。青年们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实现了对雷锋精神伦理内涵的深度体悟,伦理认知与劳动实践相互建构、彼此深化。
红色场馆:历史的回响与精神的对照:探访日军入侵(温州)乐清展览馆、温州永昌堡,站在历史的现场,凝视斑驳的史料与沧桑的城垣。侵略者的暴行与革命先辈、人民军队的英勇奉献形成强烈对比。这沉浸式的“历史现场教学”,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雷锋精神植根的土壤——它是对民族苦难记忆的回应,是革命抗争精神的和平延续,是奉献伦理在新时代的必然彰显,构成了“苦难-抗争-奉献” 的完整精神逻辑闭环。
调研贯穿:用数据解码信仰传承:精心设计的《雷锋精神当代认同度调研问卷》和小记者采访贯穿活动始终。我们不仅在服务站、养老院向老兵、长者发放问卷及开设采访,更深入社区、企业,广泛收集青年群体的认知数据。这份调研成为我们洞察代际差异(如老兵更重“纪律性”,青年更关注“社会关怀”)、验证“行动塑造信仰”(参与志愿服务次数与认同度显著正相关) 的重要窗口,为精神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支撑和优化方向。问卷的广泛宣发过程,本身也是一次有效的雷锋精神传播。
四、淬火成钢:从“追锋”到“筑魂”——新时代青年的主体性觉醒
这个夏天,“追光筑梦”的旅程,对我们而言,远不止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与主体性建构:
我们是历史的“解码者”: 在老兵的讲述中,在触摸军功章的瞬间,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可触,我们实现了“历史的具身化” ,深刻理解了红色基因的源与流。
我们是行动的“践行者”: 在每一次志愿服务、每一次宣讲互动中,雷锋的精神不再遥远。我们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中,亲身体验到助人的价值与快乐,在行动中构建着“利他性自我” ,将“追锋”从外在要求内化为生命自觉。
我们是价值的“建构者”: 通过严谨的调研与深度的反思,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基于数据和实践,我们建立起对雷锋精神的理性认同与价值判断,明确了自身在传承链条中的坐标与责任。
结语:
追光不息,筑梦不止!“追光筑梦”红色宣讲团的生动实践,是一次对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的深度探寻,更是一场青年主体投身红色基因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刻体悟到,赓续红色血脉,其要义在于将历史的磅礴精神力量,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青年日常化的实践行动与价值选择中。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雷锋为精神坐标,深化理论研学,拓展实践场域,创新传播形式,让“追锋”的火种在更广阔天地间炽热燃烧,引领更多青年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红色血脉的青春华章,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追光”者与“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