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云游"井冈——鹏城学子VR助力红色基因传承

    来源:罗思彤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山海对话·云游井冈"青年实践团社会实践纪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证着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也为今天我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着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新时代红色教育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号召下,"山海对话·云游井冈"青年实践团(以下简称"山海"实践团)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奔赴井冈山革命圣地,依托虚拟现实(V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VR+红色文化"主题实践,致力以数字科技激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团队紧扣"云游井冈"主题,通过VR全景漫游、数字化复原和沉浸式课程开发,系统推进红色资源的创新性转化与传播,切实推动井冈山精神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度认同。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技术创新与红色基因传承相融合,探索出一条红色历史可感、革命精神可及的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以技术延续文脉、以专业奉献国家的使命与担当。

  一、实践背景及团队概况

  新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深刻重塑社会形态与发展动能。在这一宏大背景下,红色精神的传承既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对青年一代而言,如何在他们熟悉的数字语境中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递和情感共鸣,已成为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山海对话・云游井冈"青年实践团应运而生。团队自2023年成立以来,连续三年入选"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前往井冈山开展课题《基于VR技术的红色基因教育模式探索与转化》,以VR技术为依托,系统推进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开发,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VR思政成果,构建"可听、可看、可感、可触"的红色文化传播新生态。团队成果取得1项软件著作权、3项视频著作权,获得6项省级赛事奖项、3项市级赛事奖项,团队连续获得2023、2024年全国优秀实践课题成果,入选广东省2024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

  2023年全国优秀实践课题成果

  2024年全国优秀实践课题成果

  团队始终秉持"技术服务于内容、创新根植于传承"的理念,努力探索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新路径,为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团队成员由学院选拔的学生党员、青马工程学员等组成,成员专业覆盖物联网应用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汽车智能技术、智能网联等多个前沿领域专业,兼具专业技能与奉献精神,怀揣着用技术再现革命历史、以青春传承红色基因的共同理想。

  二、项目亮点

  (一)实践寻访,多维度解读革命精神密码

  三年间,"山海"团队师生怀着敬畏的心情,三赴井冈山,在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锤炼精神与信仰之力。他们穿越青松翠柏、踏过石阶小路,走进那些散落在山间的红色村落,叩开老乡的家门,围坐在老屋前,聆听他们深情讲述祖辈支援红军、守护根据地的动人往事。团队走访井冈山多地,与抗美援朝老兵申其全、烈士袁文才之外孙李楚臣、神山村老支书彭水生等26位红色人物面对面交流,保存大量一手红色语料,为VR思政课程开发奠定人文根基。

  抗美援朝老兵申其全

  神山村老支书彭水生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李楷

  坝上村红军后代李楚臣

  团队深入井冈山革命圣地,走访黄洋界、八角楼、神山村等21处革命旧址采集VR全景视频数据。在黄洋界哨口,团队成员站在昔日战场,仿佛仍能听见炮火轰鸣、军号嘹亮,感受红军战士以少胜多、誓死捍卫根据地的英勇豪情;踏入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石墙上无声的弹孔静静诉说着信仰的坚韧与牺牲的壮烈;登上八角楼,那盏不灭的油灯似乎依然映照着毛泽东同志书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的思想光芒。一处处革命遗址,一段段真实往事,让课本上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让红军的艰难、乡亲的支持、英烈的牺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沉甸甸的感动与精神的洗礼。

  黄洋界地标合照

  神山村地标合照

  一次次跋涉、一次次倾听、一次次讨论,团队的脚步遍布井冈山的革命旧迹与乡村院落。汗水滴落在这片红土地上,计划也在实践中愈发清晰。师生们不仅用镜头记录历史,更用心灵感知精神。在这些真实故事和精神感召之下,团队逐步构建起"VR+红色叙事"的创作框架,先后撰写并制作出6部原创VR思政视频脚本,将口述历史与虚拟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出既有历史真实感又具技术沉浸感的红色教育资源。其中,纪实视频作品在2024年广东省"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成为团队实践成果的重要见证。

  实践不仅是采集与记录,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青松翠柏之间,师生们面向先烈庄严宣誓:定将井冈山精神传承发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们用专业技术再现历史现场,更用青春理想接续红色血脉,真正实现了从"走近"历史到"走进"精神深处的跨越。

  火炬广场地标合照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地标合照

  (二)技术深耕,沉浸式激活红色基因传承新场域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山海"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与科技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团队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在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毅然投身于"VR+红色文化"的创新实践,致力打造"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沉浸式红色教育新体验,让革命历史走出书本、走出展馆,真正"活"在当下。

  目前,团队的VR内容已覆盖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黄洋界哨口、八角楼、神山村、小井红军医院、茨坪革命旧址群等重要红色场馆与村落,全部采用高精度实景与全景拍摄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现场的庄严氛围与细腻质感。在这一真实场景基础之上,团队以"红色经典+全景互动"为核心主线,系统开发了VR井冈山全景漫游平台。该平台不仅集成720°全景拍摄,还嵌入了"互动讲解"与"自由探索"双模式功能,用户可自主选择漫游路径,聆听专业解说,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这一平台的上线,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青少年,都能通过VR设备"亲临"井冈山,感受革命圣地的精神力量。

  队员实地采集创作过程

  除了真实场景的数字化复现,团队更聚焦体验式、叙事化的内容设计,推动红色教育从"观看"走向"体验"。通过VR技术,用户可"亲临"黄洋界哨口、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等革命旧址,系统还嵌入了互动式知识问答与热点标注功能,用户在沉浸浏览过程中,可通过点击虚拟标签了解关键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精神内涵,从而深化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的理解。这种"场景化+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显著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代入感,使青少年在自主探索中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共情到信念的升华。

  队员实地采集创作过程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团队对内容真实性与教育严肃性的坚守。所有VR场景和叙事内容均基于扎实的史料研究和实地访谈,确保了每一处细节、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有据可依、有史可循。三年来,团队累计开发6部由大学生主讲、贯穿红色主题的思政视频,以及6部具备完整叙事结构与技术沉浸感的VR红色视频作品。这些成果不仅在多所中小学及高校试点应用中获广泛好评,更在各类竞赛展评中脱颖而出,荣获广东省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创新作品一等奖等省级奖项8项、市级奖项3项,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秀实践课题成果,并入选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突击队"典型案例,成为"科技+红色教育"融合推广的示范项目。

  "山海"团队用技术打通了历史与当代、真实与虚拟、讲述与体验之间的壁垒,构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保真历史又具时代感的红色基因传承新场域。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翅膀;创新不仅是方法,更是青年一代传承使命与担当的生动体现。

  VR井冈全景漫游平台

  队员观看VR全景思政课

  (三)青春播火,常态化构建志愿宣讲新矩阵

  历经三年扎实的内容积累与技术沉淀,"山海"团队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志愿服务"创新融合模式,着力打造以VR技术为核心的"山海"志愿宣讲品牌活动,推动红色教育从阶段性实践走向常态化、规模化传播,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青年宣讲新矩阵。

  团队依托自主开发的VR井冈山全景漫游平台、红色思政视频与VR叙事成果,系统开展"沉浸式红色宣讲"志愿服务。团队深入惠州大亚湾龙光社区、深圳爱联社区、荷坳社区、嶂背社区等基层单位,以及汕尾陆河大新小学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通过VR头显、全景视频、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为社区青少年和学生提供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红色文化体验。在宣讲中,团队成员引导青少年"云参观"黄洋界哨口、八角楼等革命旧址,通过虚拟场景切换和热点交互,帮助他们理解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实质,让革命故事跨越时空限制,真正"走进"青少年内心。

  青少年VR特色宣讲

  在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的同时,团队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与示范效应,构建了一套"招募-培训-实践-激励"全流程志愿者培育机制。三年来,团队累计培养大学生志愿者超过600名,涵盖VR技术操作、红色历史讲解、活动组织协调等多个岗位。通过组织志愿者参加井冈山精神专题培训、宣讲技能演练、VR设备操作实训等,团队不仅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更深化了其对红色文化的内在认同。很多志愿者表示:"在带领孩子们'云游'井冈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不断重新理解、传递和信仰这段历史。"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反响。超过5000名青少年通过"山海"宣讲活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很多学生在反馈中表示,"第一次这样'走进'历史现场,感触特别深"。学生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也评价:"VR宣讲既有新意又有温度,孩子愿意看、听得进、记得牢。"真正实现了"一支实践队伍,辐射万千青年"的育人效果。

  校园开放日VR思政角展示

  因在红色宣讲领域的持续创新与扎实成效,"山海"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承担起更广泛的示范宣讲使命。其宣讲项目荣获2024年深圳市志愿服务大赛优秀项目奖,相关实践经验被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与辐射效应。

  "山海"团队用技术与志愿行动打通红色基因传承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了一个基于青年、为了青年、持续滚动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他们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更成为新时代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通过科技与青春的力量,终成燎原之势。

  中国日报网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

  三、实践感悟

  “山海”不仅是一次实践的名称,更是一段精神的征程、一场青春的淬炼。走在井冈山的红色土地上,我们既是历史的倾听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既用技术再现峥嵘岁月,更以心灵触摸信仰的温度。

  今年暑期,在完成井冈山的实践后,我踏上了向往已久的西藏之旅。从井冈山的革命红土到西藏的雪域高原,看似遥远的两段旅程,却在精神深处紧密相连。在西藏,我亲眼见到几乎每家每户飘扬的五星红旗,听到藏族老人讲述“金珠玛米”如何为他们“打碎铁锁”的故事,在博物馆直面那段沉重的农奴历史。那一刻,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我们在井冈山所做一切的意义——无论是VR重现的革命场景,还是高原上飘扬的红旗,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来之不易的人民解放,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队员参观西藏博物馆

  每一次踏入黄洋界、小井、八角楼,每一次聆听老乡含泪讲述红军故事,都是精神的洗礼。而站在布达拉宫前,仰望五星红旗,穿行八廓街感受信仰的温度,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跨越山海的精神传承”。技术成为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从VR场景的一帧帧构建,到宣讲时孩子们那声“老师,我看到了!”,我们坚信:红色传承不是机械复述,而是心与心的抵达。

  从深圳到井冈山,从云端到西藏,我们再回到更多人的心中。这条路有汗水、有艰难,但每当看到青少年因VR体验眼含热泪,因红色故事肃然起立,或听到藏族老人用汉语说“共产党,真好”,我们就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有回响。

  四、未来愿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这火种,今天正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愿继续以青春为舟、以信仰为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井冈山的精神之光、西藏的幸福之红,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红色基因的传承并非固守过去,而是让历史走进这个时代、融入年轻人的语境。我们这代人生长于数字时代,更应主动拿起科技的工具、传播的利器,把革命精神以可感、可及、可共鸣的方式传递下去。

  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VR内容体验,拓展AR、元宇宙等新技术应用,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动“云游井冈”模式走向更多革命老区,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回首三年风雨兼程,三载春华秋实。“山海对话·云游井冈”青年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井冈热土,用科技传承红色基因,用青春践行时代使命,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红色传承的创新之路。从特区到老区,从线下到云端,从技术到人文,团队的实践充分证明:红色基因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流动的精神血脉;VR技术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有温度的文化桥梁;青年一代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传承者。

  井冈山的松涛依旧阵阵,黄洋界的云雾依然缭绕,但今天,通过这些年轻学子的努力,井冈山精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飞越山海,融入云端,驻入心间。那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那红色基因,正在新时代青年中薪火相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这群鹏城学子将继续以科技为舟,以信仰为帆,让红色星火在云端永续,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