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乐智者青少年哲学团队的盛徐一诺老师通过荒诞体验、神话改编、哲学对话等互动环节,带领兰州文璟学校的学生直面“重复的困境”、破解“意义的迷思”、触摸“创造的力量”,上演了一场关于“意义”的沉浸式探寻之旅。
从“重复的日常”到“荒诞的镜像”
课程以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切入:“我们每天上学、上课、写作业,周而复始,如果连周末都被取消,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当学生们点头认同这种“被困住”的感受时,老师顺势引出了西西弗斯的神话:古希腊国王西西弗斯因触犯诸神,被判处永恒推石上山——巨石每到山顶便会滚落,他必须重复这项毫无尽头的任务。“我们的重复与西西弗斯的推石,是否有着相似的荒诞?”老师追问。学生们陷入沉思,有同学道出:“写作业像推石,刚写完又有新的”。这种将日常体验与神话镜像对照的方式,让“荒诞”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感受。
神话改编工坊:在“拯救”中创造意义
“西西弗斯的人生真的毫无意义吗?我们能否为他找到意义?”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三个“拯救锦囊”,化身“神话改编者”的学生们立刻沸腾起来。有学生设计西西弗斯和死神签订契约借用死神的力量和宙斯对抗;有人提议他联合其他受罚者,用集体行动争取规则的改变。他们的核心思考是:反抗的意义不在于“赢”,而在于拒绝被动接受“无意义”。还有的学生脑洞大开:西西弗斯提出“用帮人们干农活”或“将推石变成测量山体变化的科研任务”代替推石上山的任务,让惩罚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作。他们意识到:谈判的本质是为无意义的任务赋予新的目标。最令人惊喜的创意来自“苦中作乐”组,他们说西西弗斯可以在推石时观察小动物,在石头上画画,做一个动物观察笔记;有人想到他可以记录每次推石的感受,最终写成“推石手记”;还有人设计西西弗收养一只小仓鼠,将巨石变成仓鼠的跑轮。这些想法背后,是对“意义”的全新理解:当外部无法改变时,内心的态度能重塑一切。每个改编版本都充满少年人的锐气与真诚,原本“绝望”的神话,在学生们的创意中生出了“希望”的嫩芽。
哲学家茶话会:解锁意义的三重密码
“为什么这些改编能让西西弗斯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哲学家们早有答案。”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哲学茶话会”。尼采的“超人哲学”让学生们明白:西西弗斯的“伟大”不在于推石的结果,而在于“每次滚落都重新出发”的超越精神——就像登山者,目标不是山顶,而是“不断向上”的自己。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则点醒大家:“西西弗斯是什么样的人,不是诸神决定的,而是他自己的选择决定的。”加缪的“反抗即自由”更是直击人心:“反抗不是和宙斯打架,而是清醒地接受推石的事实,却依然选择‘认真推’——就像体育考试明知可能不及格,却还是拼尽全力冲刺。”有学生恍然大悟:“我每天认真写作业,不是因为‘必须写’,而是我选择‘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就是我的自由。”哲学家的智慧像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理解“意义”的大门:它不在遥远的终点,而在当下的行动、选择与体验中。
意义宣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意义创造者”
课程的最后,学生们写下“我的意义宣言”:“人生意义像一本没写完的书,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我写下的每一个字。”“它像拼图,每天的小事都是一块碎片,拼起来就是独一无二的图案。”他们还约定了“西西弗式快乐行动”:有人要“给作业本画插画”,有人计划“和同学分享自己和宠物的故事”。
盛许一诺老师在总结中说:“我们总以为意义是‘找到’的,就像找到一个宝藏。但今天的课告诉我们,意义是‘创造’的,是西西弗斯推石时的歌声,是你写作业时的专注,是面对重复时依然选择‘认真活’的勇气。追问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这个课程没有给出“人生意义是什么”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体验与思辨,让学生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意义创造者”,在平凡的日常中,活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