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蝉鸣和教室里孩子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个夏天最动听的乐章。来到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浆坊村小荷学堂已经快一个月了,而今天,我们将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一颗红色的种子,为他们上一堂特殊的红色党史课。
上午的课堂,文学院的同学向孩子们讲述了那段沉重而又光辉的历史——抗日战争。当讲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时,刚才还稍显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孩子们睁大了双眼,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黑白照片。我看到他们紧握的小拳头和严肃的神情,那一刻,爱国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种下。
课后,我们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齐鲁电视台的记者们。这次,镜头对准了志愿者老师们。而我也带着精心准备的红色辩论课走到了讲台前,他们不解的望向我,看着课件上的五个大字:“辩论的艺术”。“上午的抗日战争大家是不是了解到了许许多多为革命吃苦耐劳,舍生忘死的先烈们呀?那同学们觉得,大家在和平年代,还要不要吃苦呢?”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给我答案。我将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在“应该吃苦”与“不应该吃苦”的角度去思考原因。记者们的相机记录下了孩子们最激烈的讨论,也记录了辩论场上思维的碰撞:“我认为不应该吃苦,妈妈告诉我一个词,叫‘没苦硬吃’是一种很傻的行为”,”不对,我学的课文有一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革命先烈为了我们吃了那么多苦,我们也应该致敬他们“……
精彩的辩论课在时光中流逝,孩子们课间也不忘记争论正确的一方。电视台记者不解的问我,为什么要给这么小的孩子上一堂这样深刻而又难以理解的课,我回答道,一般的红色党史课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刻板的书本,ppt中,如何让思维在红色历史中活跃起来,辩论给了我这样一个很好的出路。“孩子们有了立场,便会寻找脑海中所学过的所有历史典故,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恰好成为了红色经典的输出方式,也达成了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