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市,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在这个暑假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实践。梦圆薪火实践团的成员们立足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当地学生特点与需求,精心设计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用爱心和智慧为北疆孩子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兴趣领航 融趣于学激活思维
“晚霞”与“汽水里的气泡”相遇,“枫叶”与“晚风”低语——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组合出自漠河孩子们创作的拼贴诗。语文课上,老师们别出心裁地组织这项活动,让孩子们在零碎词句间发掘潜藏的诗意,用纯真想象绘就美好的语言画卷。
实践团的教学设计充满了这样的巧思。数学课上,“数字炸弹”等趣味游戏锻炼着孩子们对数字的敏锐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英语课上,老师们通过精选英文影片,在生动语境中穿插词汇讲解与口语练习;科学课上,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趣味实验,直观领悟物理奥秘;生物课则巧妙引入“剧本杀”形式,通过模拟疾病传播与防治情景,深入浅出地科普健康防护知识。

人文社科课程同样精彩纷呈。历史老师引导孩子们绘制清晰的时间轴,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地理老师通过省份拼图游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熟悉中国各地行政区划与风貌;政治课借助“你划我猜”游戏,让抽象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可感。

多元拓展 赋能成长塑造人格
拓展课程上,实践团同样倾注了无限热情与巧思。书法课上,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临摹《玄秘塔碑》,在一笔一划中感受传统文化韵味;民族歌舞课上,朝鲜族传统歌舞被引入课堂,青春舞姿成为校园里靓丽的风景线;音乐课上,全体师生齐声高唱《追梦赤子心》,激昂歌声点燃每个人的热情。
实践团还特别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通过举办“人生拍卖会”等新颖形式,鼓励孩子们大胆畅想未来,思考人生价值与目标。所有这些课程都旨在传递一个信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灌输,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精耕细作 教研相辅提升质量
为确保教学质量,梦圆薪火实践团高度重视教研活动。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贯穿实践全过程。
教研工作早在启程前便已开始。成员们通过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初步规划课程方向和内容框架。一登上前往漠河的火车,“准老师”们便利用行程时间紧张备课,不断打磨教案,寻求各种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材料。
在漠河的两周时间里,实践团共计完成了七十余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哪位成员上课,教室后排常常会出现几位“旁听”老师。他们认真聆听,详细撰写听课记录,不仅关注授课者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细心观察学生反应与接受程度。听课结束后,实践团会及时组织评课活动,大家坦诚交流课堂中的优点与不足,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策略。
这种互帮互助、共同研讨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每一位成员教学能力的提升。他们通过扎实的教研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责任心、严谨性与创造力。
薪火相传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教育
梦圆薪火实践团的活动是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所示,当代大学生认为青春之美应该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自然纯真的容貌、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大方开朗的性格。
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不仅为漠河的孩子带来了知识与乐趣,同时也收获了教师技能的实践锤炼,对于教育初心也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的赓续与发展,让青春活力在社会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
漠河的夏天短暂却明亮,就像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课程,虽然短暂,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与追梦的种子。即使身处崇山峻岭,孩子们也能用想象力构建起比极光更绚烂的宇宙,这正是教育帮扶最美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