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实践队赴郧西支教活动纪实
(通讯员 吴晓琴)2025年7月1日,湖北医药学院童心协力社会实践队15名队员抵达郧西县观音镇,开启为期12天的支教工作,支教地点为观音镇中心小学。此次支教围绕教学辅导、课程创新、留守儿童关怀等展开,旨在为乡村学生提供知识支持与成长陪伴 。
一、行程与初遇:开启支教序章
7月1日,实践队队员于清晨集合出发,经4小时车程抵达观音镇。车辆停靠后,观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陆续围拢,展现出对队员们的好奇。
抵达当日,实践队即刻推进工作对接。队员分组对学生知识基础进行调研,通过查阅学生期末成绩、课堂提问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年级数学、英语、语文等学科的掌握情况;同时,与学校老师沟通,梳理留守儿童数量、家庭基本情况及心理状态;对教学场地进行实地查看,明确教室使用安排、教学设备配备等事宜 。
因队员普遍缺乏乡村授课经验,经集体讨论,决定将学生按年级分为低、高两组,同步进行分组教学。分组后,队员们迅速分工,熟悉对应年级教学内容。夜晚,队员们在教室备课,针对数学学科,把复杂公式转化为“分糖果”“数木棍”等生活场景案例;英语学科则将单词编入简单歌谣,以提升教学适配性,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
二、教学执行:多元课程推进
支教期间,每日8时,观音镇中心小学的教室准时坐满学生,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一)常规作业辅导
作业辅导为每日教学首环节。队员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难点,实施一对一指导。如低年级数学学习中,前排小男孩在竖式乘法运算时频繁出错,队员采用画格子直观演示的方式,向其讲解“3乘5是3个5相加,通过数格子确认结果”,经反复练习,该生掌握运算方法 。英语作业里,针对单词记忆困难问题,队员运用联想记忆法,结合简单图像、动作辅助学生记忆,提升单词掌握效率 。
(二)特色“幸福课”
下午设置的“幸福课”,包含游戏与传统文化教学。丢手绢、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在校园操场开展。游戏过程中,队员观察学生团队协作表现,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相互配合。同时,引入八段锦教学,播放舒缓音乐,队员分步示范动作,从起势到收势,逐一向学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推动传统文化在乡村小学的普及 。
(三)主题特色课程
实践队组织多项特色课程。爱国教育方面,播放电影《中国机长》,观影后,队员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学生们表达出“了解到国家有很多默默守护的人”的体会,强化爱国认知 。手工课程中,开展折纸教学,千纸鹤、小船等作品在学生指尖完成,部分学生将折好的纸船赠予队员,传递互动情谊;绘画实践课上,学生以“校园生活”“我的老师”等为主题,用蜡笔创作,画面呈现出队员教学场景、校园游戏片段等内容,展现学习生活观察 。
三、留守儿童关怀:构建心灵沟通渠道
针对观音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较高的情况,实践队设立“心灵树洞”信箱。队员向学生说明信箱功能,鼓励学生将思念父母的心情、成长中的烦恼等写于纸条投入信箱。每日傍晚,队员集中开启信箱,逐一对纸条内容回信,以文字给予情感支持与建议 。
体育活动期间,队员发现一名身材瘦弱的男孩因自卑情绪,不敢参与集体游戏。经与该生沟通及向班主任了解,确认其因身体条件产生心理顾虑。实践队设计“轻量级接力”活动,设置“传递彩球”环节,让该生参与其中。活动中,该生成功完成任务,逐步融入集体,队员借此明晰:关怀留守儿童需关注个体差异,精准提供帮助 。
四、成果展示与离别:沉淀支教收获
7月12日,实践队举办支教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歌声、舞蹈、绘画等形式,呈现12天学习成果。合唱曲目《童年》、自编舞蹈及主题绘画作品,展现出知识吸收与兴趣培养成效。队员为学生发放笔盲袋、便签作为奖励,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
离别环节,学生追着队员乘坐的车辆,将亲手制作的折纸、绘画作品塞进车窗。队员与学生约定,后续通过书信、线上交流等方式保持联系,持续关注学生成长动态 。
五、支教数据与总结
此次支教周期内,实践队队员累计辅导作业超1000次,覆盖数学、英语、语文等学科;开展特色课程30余节,包含游戏、传统文化、爱国教育、手工绘画等类别 。
从学生表现看,知识掌握层面,数学运算准确率、英语单词记忆量等有提升;性格表现上,部分初始迷茫、胆怯的学生,在课堂互动、集体活动中渐趋积极,呈现明亮、勇敢的状态转变 。
实践队队长在总结中提到,支教是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队员向学生输出知识与陪伴,也从学生的纯粹中获得成长启发。后续,实践队计划持续关注观音镇中心小学,通过寄送书籍、远程辅导等方式,延续支教影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让青春价值在教育奉献中进一步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