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聚三秦筑通途——长安大学材料学院学子赴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暑期社会实践
7月的三秦大地,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年学子的脚步。8月10日至14日,我奔赴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西安分公司,先后走进武汉总部、西延高铁铜川段施工现场、西安地铁8/10/15号线外部电源工程及西延铁路项目经理部,完成了一次“总部—工地—分公司”全链条、沉浸式的专业研学之旅。
一、走进武汉总部:在“最强大脑”里校准方向
8月10日清晨,我抵达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总部。在企业文化展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新中国电气化铁路从“零公里”到“八纵八横”的跨越。随后的座谈会上,科技与设计部专家围绕《“十四五”铁路工程材料发展规划》对新材料、新标准、新场景作了系统解读,让我第一次把课堂里的“水泥混凝土”与工程实际对上了号。临行前,总部团委赠予我一套《铁路工程材料安全技术手册》,扉页上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知行合一”的重量。
二、奔赴西延高铁:在黄土塬上扣好“安全第一粒扣子”
8月11日,我抵达西延高铁铜川段。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安全是最大的节约”。在智慧安全培训中心,项目安全总监用一场“沉浸式”VR事故体验为我敲响警钟: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每一帧画面都让人倒吸凉气。随后,我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走进正在进行的接触网腕臂预配区。现场技术负责人指着一根根镀浸锌腕臂说:“材料进场要过三关:资料核查、外观检测、第三方复检;今天的严格,就是明天的平安。”我蹲下身,用手机记录每一组力学性能参数,心里默默把“安全是材料人的底线”刻成座右铭。
三、深入西安地铁:在“城市动脉”里探寻外电密码
结束高铁之行,我返回西安分公司,连续三天蹲点地铁8、10、15号线外部电源工程。8月12日,在地铁15号线细柳站外电源沟槽旁,项目负责人把一张“电缆敷设BIM图”铺在地上,让我模拟一次材料排布优化:电缆井间距缩小5米,可减少6%铜芯用量、降低3%线损。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成本、安全、绿色”可以如此精妙平衡。晚上回到驻地,我整理了6000余字的现场笔记,把《“十四五”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绿色低碳发展指南》与白天所见逐条对照,才理解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背后那套沉甸甸的体系。
四、再回安全课堂:把条例写进行动
8月14日,实践最后一天,我走进西延铁路项目经理部。大屏上循环播放着“班前十分钟安全教育”微课,安全部赵部长用“一张图、一张表、一句话”复盘了本次实践的全部风险点。“安全条例不是墙上挂的,而是脚下走的。”赵部长的话让我羞愧:曾经觉得“戴好安全帽”只是形式,如今才明白,安全是一种可以被量化的材料性能,更是一种须臾不可懈怠的职业信仰。
五、尾声:把三秦大地的风装进远行背囊
短短五天,我把汗水留在黄土地的沟沟壑壑,把收获装进沉甸甸的背包:
•一份《西延高铁接触网腕臂材料性能检测报告》
•一张“地铁外电源工程材料优化建议”思维导图
•一枚印着“中铁电气化”字样的安全帽,帽檐里还留着铜川的黄土
返校列车上,我翻开手册扉页,再次看到那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车窗外,夕阳把秦岭照成金色,我知道,属于我的“材料故事”才刚刚开始。
未来,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深耕轨道交通新材料与安全评价研究,让“长大材料”与“中国建造”在同一条轨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