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你言我语,普润东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杏花村,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摘杏助农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采摘体验、销售推广与语言文化服务,在黄澄澄的杏香里书写了一曲青春助农的协奏曲。
清晨的阳光穿透果园的层层绿荫,将斑驳光影洒在挂满枝头的黄杏上。七月正是杏子成熟季,村民们忙着摘杏、卖杏。我们一行除到杏花村了解行情推广普通话外,还前往杏子交易市场,帮助杏农推销杏子,采用抖音、微信……等途径,以互联网的形式帮助杏农打开销路。“普润东乡”成员夏忠浩身着墨绿色队服,蹲在一只塑料桶旁,指尖小心翼翼地捻起一颗饱满的杏子,专注的神情透过镜片清晰可见。早在摘杏子之前,他就找杏农了解了摘杏子的全部技巧。在与杏农的对话中,他还了解到当地杏子的产量高、味道好,但保鲜问题难以解决、销路单一、收购商把价格压得极低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1为团队成员在果园摘杏助农)
身后,三位女生凝视着果实累累的枝头,跃跃欲试。“亲手采摘才真正体会到农民劳作的精细与辛劳,每一颗杏都饱含汗水。”一名队员感叹。在村民的指导下,团队迅速掌握了采摘要领,筐中沉甸甸的果实越堆越高。新鲜摘下的杏子带着露珠与绿叶,码放在黄色塑料筐内,莹润诱人。

(图2为成员采摘杏子)
午后暑热渐升,在村头的遮阳棚下,团队访谈了正在分拣杏果的村民。身着蓝灰短袖的大伯笑得爽朗,他面前桌上的电子秤和杏筐,正是当天收获的见证。“大学生娃娃来了就是好,”他指着身旁埋头记录的队员说道,“帮我们摘杏子、包装、算账,连我说话都学着‘包装’喽!”队员马志红快速写下关键信息,普通话在此成为助农的纽带。团队成员通过对话收集产品优势:唐汪杏子皮薄肉厚、汁水丰盈,古树品种更显珍贵。之后队员拿出手机教杏农如何把自己家的杏子发到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上,并提议杏农可以以直播带货的形式进一步拓宽唐汪杏的销售渠道。
(图3团队成员采访唐汪杏花村)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此行核心。队员夏忠浩深入绿叶掩映的果树间采摘时深切体会到,语言赋能直接关联农产品价值释放。“许多村民守着好果子,却难说清它的独特。我们协助提炼卖点、设计宣传语,打开销路才有底气。”团队成员教村民用普通话介绍产品,结合溯源故事打造唐汪“杏福”品牌。
夕阳为村落镀上一层暖金色,在“好客东乡,‘杏’福有你”的红色横幅前,团队拉起鲜亮的主题标语——“你言我语,‘普’润东乡”。7名志愿者与唐汪杏农肩并肩站立,身后是铺展的绿意与远山,脸上是连日奔波的汗水与笃定。

(图4团队成员与杏农合影)
“语言是通往人心的桥梁,更是产业的翅膀。”团队指导老师马思敏表示。黄杏满枝的唐汪之夏,年轻的声音与土地的期待交汇相融。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兰州理工大学的学子们以语言为犁,深耕东乡沃土,见证着“甜蜜产业”在沟壑间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