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的上海金山,空气中蒸腾着暑热与泥土的气息。站在思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番茄种植大棚间,作为一名商科学生,此次“红土流韵,鼎新筑梦”主题调研,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农业产业化”的真实脉络,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融合智慧。

首先围绕合作社中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对合作社负责人张卫红女士进行了访谈。访谈过程中,张女士提及她管理的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订单收购”模式与个体农户进行合作。“定一个统一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服务,能够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张女士说。农户通过合作社获得统一育苗、绿色种植标准与兜底收购三重保障,而合作社则以“盈余分配”机制反哺农户——通过技术提效实现规模收益。这种以利益共同体取代相互竞争,挤占市场的模式,破解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局。当然仅仅利益相同还不足以组织小农户加入,张女士说合作社还负责种源提供,销售和技术承诺,以更好服务农户朋友们。
“打比方说,农户个体打农药无规则,蔬菜质量和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这时候就需要制定统一绿色标准,让农户以服从合作社为主。”张女士提到,让合作社与农户之间进行双向监督,也是合作社健康成长的保证。例如金山番茄通过品种优化和标准化生产,溢价率超普通产品30%,起到了示范点的辐射效果。当然张女士也提到用工不够,技术适配性不足的是目前合作社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
“手机一点,大棚自动卷帘”,智能洒水,温度光照实时显示到中央数据中心…这些场景在思瑶合作社已成现实。张女士强调:“运用数字化管理工具是未来农业发展智慧化的重要命题。”合作社引入物联网监控温湿度、光照数据提高农作物培养的准确与科学性。然而她也坦言痛点:小型合作社缺乏资金自建数字平台,依赖政策支持购买种源补贴、农业保险等。这让我联想如何借力政府补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数字是当下农业破局之路与品牌之翼。
当听到张女士自豪介绍合作社成功培育金山特色的“金瑶”品种番茄时,瞬间理解了品牌共建的真谛。合作社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设计包装,将农产品转化为“金山礼物”,年销量增长达45%。品质是1,文化附加值则是后面的0。张女士的愿景是“让番茄走出金山,走向全国。”而作为商科学生,我意识到这需补齐电商运营与新媒体营销短板——这正是高校学子参与乡村振兴的接口。直播带货,推销农产品也是张女士合作社团队所正在进行的工作。
这场与土地的对话,让我看见一颗番茄背后的中国农业升级缩影——从“靠天吃饭”到“以技增收”,从“提篮叫卖”到“品牌致远”。合作社的“鼎新筑梦”,正是万千中国新农人脚踩泥土、仰望星空的写照。作为青年学子,愿以商科为桥,未来投身于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浪潮,让论文里的模型扎根大地,让金山番茄的甜,酿成更多乡村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