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5 日在庆云县田间与甄崇国老人的两小时访谈,让我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了更为鲜活的认知。这场深入基层的调研,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对话记录,更是一次触摸乡村脉动、感受时代变迁的实践体验。
初见甄崇国老人时,他手掌的老茧与额头的汗珠,直观展现了农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当他提及 “七八岁就跟着父母下地” 时,我意识到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是几代农人对土地的坚守。从担任生产队记账员到见证现代农业技术普及,老人的人生轨迹恰是当地农业发展的微观样本,这种个体经历与时代进程的交织,让调研数据有了温度。
在农具变迁的讲述中,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对比尤为鲜明。镰刀与联合收割机、人工背运与机械转运、人工打井与农机队服务,这些具象化的变化数据,让 “农业现代化” 不再是抽象概念。当老人细数无人机施药的精准高效时,我真切感受到技术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也理解了为何乡镇农机队的免费服务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政策影响在访谈中体现得尤为直接。农业税减免带来的连锁反应 —— 产量提升、价格稳定、收入增加,环环相扣的变化链条清晰可见。这让我认识到,惠农政策的落地效果,最终要通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实际收益来检验。甄崇国对政策的肯定,印证了农村改革措施在基层的有效实施。
最触动我的是老人对种地初心的坚守。在谈论食品安全时,“凭良心种地” 的朴素表达,展现了传统农人对土地的敬畏之心。这种超越利益考量的职业操守,与现代农业技术形成互补,提示我们农业发展既要追求效率提升,更要坚守质量底线。
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像甄崇国这样的农民在田间地头的实践积累而成。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既能看到农业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也能感受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能触摸到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扎根基层的调研,为理解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践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