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以青春微光 暖乡土桑榆——三下乡实践感悟

  当七月的热风掠过无垠的田野,当志愿服务队的旗帜在乡间地头扬起,这个夏天,我以高校志愿者的身份踏上了三下乡的旅程。二十余天里,我们的足迹遍布不同的乡村地区与基层社区,用实际行动践行 “爱在桑榆,微光成炬”的承诺。这段实践经历不仅是一次服务之旅,更像一堂深刻的人生课,让我在乡土间读懂责任的重量,在奉献中收获成长的感动。
  初入乡村开展“科技助老”服务时,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技能传授的表层。直到在村委会活动室见到那些捧着智能手机的老人,他们眼中交织的茫然与期盼深深触动了我。有位老人反复摩挲着手机外壳,轻声问:“娃,这东西能让我看见远方的孙辈不?”这句简单的问话,成了我们开设“银龄数字课堂”的初心。我们放弃了预设的理论课件,改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把操作步骤画成图文并茂的漫画手册,将医保查询、视频通话等实用功能拆解成“一步一图”的简易流程。
  记得教一位独居老人使用视频通话时,当屏幕里传来远方晚辈的呼唤,老人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颤抖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抚摸,嘴里不停念叨着孩子的变化。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教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操作技巧,而是搭建跨越时空的亲情桥梁。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时,志愿者跪在床边帮老人设置紧急呼叫功能,老人在外务工的子女得知后特意打来电话,哽咽着表达感激。这些瞬间让我懂得,科技助老从来不是机械的技术输出,而是带着温度的情感传递。看着老人们从“怕用手机”到“会用手机”再到“爱用手机”,从小心翼翼地尝试到熟练地给子女发语音,我们发放的防诈骗手册、完成的一次次教学,都化作了乡土间最温暖的数字烟火。
  转战乡村课堂开展“诗词润童心”活动时,我曾担心孩子们会觉得古诗词枯燥。但走进教室才发现,传统文化的种子早已在乡土间悄然生长,我们只需做个用心的播种者。课堂上,我们用肢体语言演绎 “床前明月光”,孩子们立刻被吸引,纷纷举手要上台模仿;在“诗画工坊”里,有个内向的小女孩用蜡笔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画成满纸的嫩绿色,说这是她家池塘的样子。这些纯粹的表达让我惊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与感受力。
  “飞花令”比赛那天,孩子们围绕“月”“春”“花”等主题展开角逐,从“明月几时有”到“小时不识月”,稚嫩的童声里藏着惊人的记忆力。有个男孩骄傲地展示他的 “诗词笔记本”,里面歪歪扭扭地抄着十几首诗,每首后面都画着可爱的小插图。结营时,孩子们把原创的诗词作品塞给我们,那些用拼音和汉字混合写成的童谣,成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礼物。四十余课时的教学,八十余篇原创作品,不仅是数字的积累,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让我真切看见诗词之美在乡土间的生生不息。
  在基层社区开展“阳光心灵驿站”服务时,我学会了倾听与陪伴的真谛。初次接触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大多沉默寡言,眼神里带着怯生。我们设计了“情绪气象台”活动,让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贴纸在“心情树”上表达喜怒哀乐,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游戏意外打开了他们的心扉。有个男孩总是把代表“悲伤”的蓝色贴纸贴在树顶,通过家访我们才知道,他的父母已多年没回家。我们每天陪他画画、做游戏,给他读父母写来的信,渐渐地,他开始在画里画满笑脸,还主动加入“优点轰炸”游戏,真诚地赞美同伴。
  “信任背摔”游戏中,孩子们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的勇敢托付;“心愿漂流瓶”里,那些“希望爸爸妈妈回家”“想有个新书包”的小心愿,让我们眼眶发热。当那个曾沉默的男孩把画满我们身影的日记本送给我时,我深刻体会到,心理服务不只是专业技巧的运用,更是用真心换真心的过程,陪伴本身就是最温暖的治愈。
  回望这一路的足迹,从黄土坡到黑土地,从村落农舍到社区活动室,我们的服务或许微小,却在乡土间激起了涟漪。村委会送来的感谢信里写着:“你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希望的火种”;乡村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现在课间都在背诗词;社区主任说,那些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了。这些反馈让我明白,“微光成炬”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微小行动的汇聚,是点滴善意的积累。
二十余天的实践,我们不仅是服务者,更是收获者。在老人的笑容里,我读懂了“被需要”的幸福;在孩子的眼睛里,我看见了纯粹的热爱;在团队的协作中,我体会到了青春的力量。我们曾为教不会老人操作而焦虑,为设计课程熬夜修改方案,为走进孩子的内心绞尽脑汁,但这些付出都在看到成果的那一刻化为甘甜。
  这场三下乡之旅,让我对青春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代青年的担当,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在乡土间的默默耕耘;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宣言,也可以是手把手的耐心教学。科技助老跨越的不仅是数字鸿沟,更是代际隔阂;诗词教学传承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民族基因;心理服务守护的不仅是心灵健康,更是未来希望。
  当列车驶离乡村,窗外的风景渐渐远去,但那些温暖的瞬间永远留在了心底:老人学会视频通话时的泪光,孩子吟诵诗词时的认真,团队深夜备课的灯光……这些微光般的片段,在记忆里汇聚成璀璨的星河。我深知,一次志愿服务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正如星火可以燎原,我们播下的每一颗温暖的种子,都可能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爱在桑榆,微光成炬”,这不仅是活动的主题,更成为我人生的坐标。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实践的感悟继续前行,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让微光汇聚成照亮乡土的火炬,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因为我坚信,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在乡土间开出温暖的花,都能在时光里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微光成炬”实践小队孙禹贺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未来工厂的青春相遇
  • 6月23日,奇瑞总装车间深处,当一群身着统一工装、头顶安全帽的学生身影出现在这钢铁森林的入口时,平日冷峻的工业线条瞬间被注入了一
  • 08-08 关注:11
社会实践心得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