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李村的田间,稻浪与麦香交织着传统农耕的底色,而村支书的话语,却让我在这片土地上读出了更复杂的时代命题。这场调研,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对乡村实践的观察,更像是一场关于土地、传承与变革的深度对话。
黄李村的故事,是从“小田并大田”开始的。1000多亩流转土地的整合,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落地,让我看到乡村在规模化发展上的努力。但村支书反复提及的“艰难”,却像一根刺,扎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里。六七十岁的老人守着零星地块不肯放手,不是固执,而是对土地的眷恋与生存的实在——“多种两年地,多赚点钱”,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一辈人对土地的深情。当我们谈论“村委会+农民”的合作模式时,往往忽略了这些具体的人:他们用双手丈量土地一辈子,突然要把经营权交出去,需要的不仅是政策引导,更是情感上的理解与尊重。
技术推广的困境更令人深思。机械插秧能让亩产提升近600斤,却敌不过旱稻“省事”的惯性;有机肥加工厂能提高粮价,却难改村民对传统种植的依赖。这让我明白,乡村的现代化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跨越认知的鸿沟。老一辈农民的“不相信”,背后是对未知的谨慎——他们吃过靠天吃饭的苦,自然不敢轻易赌上一年的收成。这提醒我们,任何变革都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看得见的收益打破疑虑,而非空谈“进步”。
最触动我的,是村支书对“青黄不接”的感慨。老一辈的吃苦耐劳是刻在骨子里的品质,他们弯腰插秧的背影里,藏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朴素真理。可如今,年轻人不愿种、老一辈种不动,土地似乎在等待一场“接棒”。这让我想起自己从小听过的“粒粒皆辛苦”,原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有人真的走进田间,接过那份对土地的责任。
离开黄李村时,夕阳正落在连片的稻田上。这片土地上,既有传统农耕的坚守,也有对未来的探索。或许,乡村振兴的答案,就藏在对老一辈的理解里,对年轻人的召唤里,更藏在每一个愿意俯身倾听土地声音的人心中。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感悟,在时代与土地的对话中,找到属于年轻一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