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山东大学“绿野寻踪”记:在泥土芬芳中触摸有机农业的温度

      8月12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山东大学“绿野寻踪”暑期调研团已踏上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路。田埂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虫鸣。到达时,范伯正弯腰查看蔬菜的长势,指尖抚过叶片时,眼里盛着对土地的热忱。
                                   
  “这菜不用化肥,虫子靠天敌管着,土里头全是发酵好的有机肥。”范伯捧起一把黑褐色的泥土,指缝间漏下的土粒里还嵌着细碎的植物纤维,阳光下,他掌心的老茧泛着光,那是十年种绿刻下的印记。普通菜地常见的农药喷雾器,在这里被防虫网和天敌昆虫取代。这些人与自然的智慧,让每颗蔬菜都带着阳光与泥土的本真味道。
                                   
  在基地的指导手册上,记着有机种植的“铁规矩”:禁用化学合成肥料、定期检测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村干部每月定时来访的身影,培训课上专家手把手的教学,让“有机”二字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田间实践。这些带着“身份标识”的蔬菜,正从田间地头直抵消费者的餐桌,在食品安全成为民生关切的今天,它们是看得见的安心,是摸得着的健康。
  然而,田垄间的坚守并非坦途。范伯坦言,有机种植的前期投入是普通种植的三倍,而收购渠道的不稳定,常让优质蔬菜“好货难卖好价”。但即便如此,他们仍坚持轮作休耕,“土地养好了,才能长出让人放心的菜”。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恰是当下农业最珍贵的情怀。
                                   
  夕阳西下,菜地镀上金边,调研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思考和收获离开了基地。有机农业从来不是简单的种植模式,而是一场关于信任的接力:国家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农户守住生态底线,消费者获得健康回馈,社会则在这份默契中,慢慢找回与自然共处的智慧。我们既要把这些田间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更要思考如何为农户搭起稳定的产销桥,让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是对土地最好的致敬。
    来源:图/郑乔文 文/潘姝彤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未来工厂的青春相遇
  • 6月23日,奇瑞总装车间深处,当一群身着统一工装、头顶安全帽的学生身影出现在这钢铁森林的入口时,平日冷峻的工业线条瞬间被注入了一
  • 08-08 关注:11
社会实践心得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