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骄阳炙烤着粤西大地,身为队长的我,与队员们怀着满腔热忱踏上化州平定镇,回望这趟以“产兴文润助乡兴”为名的征途,泥土的芬芳与橘红的清冽早已沁入灵魂,凝结为一场关乎文化根脉与振兴使命的深刻修行,更承载着“艺术赋能乡村”的青春誓言。
一、蓝图绘乡:精准把脉的“轻艺处方”
出征前,电脑桌面摊开的《实施方案》如作战地图。我反复咀嚼着平定镇的六大痛点:非遗濒危的断代之忧、优质农产品“有品质无品牌”的困局、乡村美育的荒漠化、方言壁垒下的推普之难……这些冰冷文字背后,是等待唤醒的乡土。和团队核心成员制定“1个核心+3大板块+N个创新点”的路径——以艺术乡建为纽带,让墙绘成为流动的史书,让包装设计化身产业引擎,让萤火虫课堂点亮美育星火。这份凝聚专业智慧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叩响平定大地的“青艺处方”。
二、产业赋能的“匠心长征”:从文化密码到品牌新生
踏入大岭村,一场弥漫着橘香的“行走的思政课”为我们揭开了产业赋能的序幕。在非遗工坊,宋杨老师手持一枚独特的“七爪化橘红”娓娓道来:“‘七’为阳数,象征天地正气;单爪成型需匠人七次精准揉压——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匠人对天道法则的敬畏与人文信仰的凝结。”指尖摩挲着果体凹凸的纹理,那“药食同源,济世救人”的千年智慧与非遗匠人日复一日的极致坚守,瞬间击穿了我们的认知壁垒。这一刻,我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的密码,绝非空中楼阁,它就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之中。化橘红,不再仅仅是农产品,它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匠心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品牌赋能必须守护与活化的灵魂。

带着对“文化基因”的敬畏与解读,我带领产业组即刻投入实战。镜头成为解码的先锋:我带领摄制组队员们深入橘林与工坊,俯身捕捉。镜头精准聚焦:新鲜饱满的“七爪”形态展现其独特美学,纹理清晰的干燥切片诉说光阴故事,匠人专注压果的瞬间凝固工匠精神——每一帧画面,都力求将化橘红作为自然馈赠的原始之美与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转化为核心视觉资产,为品牌叙事奠定坚实基础。设计化为赋能的犁铧:当我向化州市青妙橘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展示“橘长益”品牌LOGO方案时,房间内屏息凝神。设计深植文化之根:黛绿底色象征橘树长青的生命力,金色线条勾勒的古树纹样呼应“千年橘红韵”的厚重历史;果脯包装巧妙抽象“七爪”造型为核心符号…企业负责人眼中闪动的认可光芒,正是“文化赋能产业”理念最生动的落地注解,标志着我们将抽象的文化认知成功转化为具象的品牌视觉语言。
实践的脚步并未因离开平定而停歇。返校即是新的攻坚战场:带着企业的肯定、期许与丰富的田野素材,我带领产业组一头扎进课室,开启对设计方案的深度优化。我们反复推敲:调整LOGO金色线条的弧度以更精准地呼应古法压果的力道感与韵律;在包装内衬设计中创新融入橘皮肌理浮雕,力求让触感也能传递土地的温暖;对色彩系统进行微调,确保文化韵味与市场辨识度达到最佳平衡。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承载着我们对土地温度的感知和对匠心精神的致敬。当最终优化方案传回平定时,我们仿佛听见了千年橘红穿越时空的呼吸,它正携带着我们赋予的现代匠魂,奔赴更广阔的未来市场。这场“匠心长征”,是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青春对乡土最深情的反哺。
三、萤火燎原:美育星火点亮童心宇宙
我站在平定小学斑驳的走廊,望着教室里晃动的稚嫩身影,我忽然读懂了何为教育没有“完成时”。当孩子们初次低头躲避普通话提问,用方言嗫嚅回应时,队员带着孩子们朗读屏幕上的文字,清亮的声音如利剑劈开沉默:“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那一刻,百双眼睛被点燃,童声汇成的宣言撞进我心坎。萤火虫课堂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一场用艺术为乡土续脉的静默革命。

蝉鸣声中,孩子们把梦想书签埋进校门口的橘树下。我忽然想起那枚七爪化橘红:匠人以七次揉压成就一味良药,而我们以七日课程浇灌千颗乡村振兴的火种。当第一个用普通话朗读"乡村振兴"的孩子声音响彻教室时,我听见了破土之声——那不是结课的句点,而是无数未来正在拔节生长的序曲。
四、丹青铸魂:烈日浇筑的乡史长卷
与此同时,墙绘组负责人带领队员们完成墙绘任务,在2米高的脚手架上“以汗调色”。烈日灼烤着脊背,颜料滴进眼睛也无人退场。当“罗仙植橘”的传说在斑驳村墙上苏醒,扛着锄头的老农驻足惊叹:“这画的是咱老祖宗的故事!”艺术不再是悬置的展品,而是村民每日途经的烟火史诗。

最后一抹余晖消失时,晚风裹挟着橘香掠过墙体。这一刻我彻悟:所谓丹青铸魂,从来不是我们在描绘乡村——而是乡村将它的年轮与体温,反刺进我们年轻的血肉,成为终身携带的乡土胎记。
五、乡土启示录:青春与大地共生的哲学
这场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让我深受感悟,产业振兴需“以文铸魂”,七爪橘红的纹理里藏着“两个结合”的鲜活样本,只有深扎文化根脉,设计才能真正激活产业基因;青年成长要“向下扎根”,脚手架上流淌的汗水、与企业反复打磨方案的深夜,都在重塑我们对“专业”的认知:它从不仅关乎技法,更是对土地与人心的体察;振兴之路贵“久久为功”,返程不是终点。我们将启动“持续跟踪期”,青春与平定的故事,仍在续写。
当总书记“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的寄语回响耳畔,我望向车窗外绵延的橘林。千年前,罗仙撒下的橘种孕育济世之果;今日,我们以丹青为犁、以匠心为种,在这片土地上播下青春的答案。乡村振兴的史诗里,每一代青年都是执笔人——而我们的笔锋,正从化州橘香深处,落向更辽阔的家国长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