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在非遗体验馆合照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供图
  桂林,作为一个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且风景优美壮丽,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面临着传承断代的新挑战。如今,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迎来科技赋能的新契机。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会为桂林非遗保护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数字化记录,留存珍贵文化记忆

  桂林众多非遗项目,如桂剧、绣帛画等,桂剧,作为广西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以桂林方言为载体进行演唱,其唱腔宛如山间清泉,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声声入耳,直击人心深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急需有效的记录与保存。2025年7月9日“桂遗码韵”实践小队前往了桂林市非遗体验馆,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桂林市非遗体验馆,即便在网上已经查询过相关介绍,还是难免被各式各样的传统服饰、传统手工艺品震撼到,一踏入体验馆,仿佛进入了一个非遗文化的奇妙世界。桂剧体验区的展示尤为吸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陈列着精美服饰的展示柜,柜子旁的电子屏上详细介绍着每件服饰的相关信息。电子屏不仅展示了它的制作工艺,还通过动画演示了在不同剧目中的穿着场景,让我们对桂剧服饰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桂剧历史悠久,其中,《木兰从军》《桃花扇》《渔夫恨》《人面桃花》被公认为抗战时期桂剧的“四大名剧”。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传统戏剧恢复演出,桂剧也逐渐回归大众视野,并在2006年被录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如今,计算机科技助力桂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通过高清视频录制、3D建模等技术,将桂剧表演完整记录下来,建立起全面的数字化档案。体验馆桂剧分区中央有一块超大LED大屏会播放一场场精彩的桂剧演出及其详细介绍,这些传统文化被保护在无机的电子屏中,为其赋予了有机的生命与活力,科技将这些文化遗产留存传承,绽放着生生不息的回响。
图为实践队员在非遗体验馆参观桂剧相关服饰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供图
 

  创新展示,带来沉浸式非遗体验

  在参观完桂剧分区后,我们小队成员又前往了不远处的绣帛画分区,绣帛画也是桂林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丝帛为载体,融合了刺绣与绘画的技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刚揍进绣帛画分区,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织让我们眼前一亮,走近展厅,可以近距离欣赏绣帛画作品。借助电子交互技术,我们还可以点击作品旁边的小屏,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工艺细节等信息。同时,还绣帛画数字教学系统,通过视频演示、步骤分解、工作人员教学等方式,详细讲解绣帛画的制作工艺,让我们能够更直观、便捷地学习。同时,还设置了虚拟练习模块,游客可以在电脑上模拟绘画和刺绣过程,系统会实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技术的注入,不仅保障了传统文化传承,更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得一些只在书籍等方面记载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加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学。
图为实践队员在非遗体验馆听讲解员介绍绣帛画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供图 
 

  智能传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的传播如虎添翼。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把握公众对非遗的兴趣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使非遗文化传播范围呈指数级增长。制作精美的非遗主题短视频或纪录片等,利用算法推荐,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同时,开发互动性强的非遗文化传播平台,也增强了公众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交流。例如,线上举办非遗知识问答、手工制作挑战等活动,激发了公众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让非遗文化在互动中深入人心。计算机专业知识还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撑。在桂林鼎一艺术创作基地等现代非遗创新平台,通过调研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运用计算机技术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例如,利用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整理绣帛画资料,建立数字化的数据库,为设计创新提供丰富素材,开发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同时,区块链技术在非遗版权保护领域的应用,建立了可靠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更多创作者投身非遗创新,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计算机技术在桂林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数字化记录到创新展示,从智能传播到创新发展,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让桂林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为游客讲解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供图

  
    作者:蒲文豪、邬佩芸、罗淮少、刘士焜、丁丁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桂遗码韵”实践小队探索科技赋能桂林非遗(如桂剧、绣帛画)的传承发展:
    数字化保护: 运用高清视频、
  • 07-26 关注:0
  • “八个一”行动构筑实践引育卓越青年新模式——华中师大“语思”
  • 丽水学院工学院实践队走访优秀校友汲取奋进力量
  • 青科大青年探寻红高粱热土,红色基因在沉浸式实践中薪火相传
  • 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心光耀豫·青春同行”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