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百年商埠的时光褶皱与新生密码

  2025年7月4日至11日,夏日的梧州,西江、浔江、桂江三江交汇处的水汽尚未散尽,骑楼城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清脆的脚步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苍梧骑迹新承调研团队踏入这片岭南商贸文化的活化石,在青砖黛瓦的肌理中,触摸百年商埠从“三江水运枢纽”到“文旅新地标”的蜕变轨迹。
  调研队驻足的十字路口,南北两侧的骑楼建筑群呈“三进三间式”拱券结构排列,这种源自岭南民居与西洋廊柱的融合设计,既保留了中式院落的层次感,又借鉴了欧式拱券的承重智慧——第一进为公共廊道,供行人遮阳避雨;第二进是商铺门面,便于货物展示;第三进则为仓储空间,与西江码头形成“无缝对接”的货运网络。“趟栊门”是骑楼建筑最具辨识度的“安全系统”。这种由竖条木栅组成的活动闸门,白天推开时可通风采光,夜晚闭合后能抵御匪患,木栅间的缝隙还能观察外部动静。

图为梧州骑楼城入口。范雨蕾摄
  廊道柱基处的“系船铁环”,则藏着更硬核的生存智慧:每只铁环直径约20厘米,嵌入墙体深达半米,环身布满铁锈却依旧坚固。当地老人回忆,1994年西江特大洪水时,水位漫至廊道窗台,居民就是用这些铁环系住木艇。如今,防洪堤已让“水上骑楼”的景象成为历史,但这些建筑细节仍在诉说着梧州人“与水共生”的生存哲学。

图为梧州当地老字号凉茶店铺。谢心怡摄
   7月4日的夜晚,骑楼城深处的巷陌因惠民中医药市集而热闹起来,中医师们支起折叠桌,艾箱里的艾绒燃起袅袅青烟,火罐在市民背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红痕。荔枝的甜香与中草药香在空气中交织,形成独特的“骑楼味”。骑楼城的文化传承,正是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市井互动实现的。 尽管骑楼城的改造已初见成效,但调研队仍发现了诸多“未尽之题”。调研发现,大多数骑楼建筑保留着原始的形态极具生活气息,但到骑楼城末尾仍有些坑坑洼洼的不平整路面。文创产业的“水土不服”同样明显,骑楼城内几乎不见相应的文创产品店铺。而且居民获取活动信息的渠道仍显滞后,大多数的中老年人仍然依赖“街坊传话”,年轻人则通过朋友圈偶然得知,骑楼官方公众号的阅读量和转发量都偏低,导致“岭南荔枝节”等活动虽人气火爆,却有仍然有潜在的参与者因信息滞后错过。

图为梧州骑楼城建筑风貌。范雨蕾摄
  在骑楼城南段的“旧海关大楼”旧址,调研队见到了正在修复的雕花窗棂,这些精美的岭南木雕因年久失修已残缺不全,正如骑楼文化的传承现状——珍贵却脆弱。 面对挑战,骑楼城正在探索新的传承路径。梧州骑楼文旅也在有计划地引入AR技术,在骑楼关键节点设置“时空入口”:游客用手机扫描“系船铁环”,就能看到1924年商船云集的3D场景;扫描“水门”,则能重现当年挑夫运货的动态画面。“我们不是要建虚拟骑楼,而是让历史‘活’在现实中。”梧州骑楼文旅的彭老师这样说到。“骑楼就是老房子里住着新故事。”受访的阿姨道出了骑楼城的未来——它不必成为复刻过去的标本,而应是不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

图为街道办徐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梧州骑楼城基本情况。谢心怡摄
  暮色中的骑楼城,灯光秀为拱券建筑镀上金边。西江的晚风穿过廊道,带着荔枝的甜香与药草的微苦,也带着百年商埠的过往与新生。调研队的脚步渐远,但骑楼城的故事仍在继续——在青石板的纹路里,在趟栊门的开合间,在新老梧州人的笑谈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蝶变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与梧州骑楼文旅的老师们合影留念。谢心怡摄
 
 
    作者:范雨蕾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和美乡约·冀青有为”实践团开展“青
  • “企程探迹” 访企寻党建良策, “青春助航” 实践启发展新篇
  •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桂遗码韵”实践小队探索科技赋能桂林非遗(如桂剧、绣帛画)的传承发展:
    数字化保护: 运用高清视频、
  • 07-26 关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