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循金融活水,润青山常在 --安吉探索绿色金融赋能“两山”转化新机制

(2025年8月)二十年风雨践行,“两山”理念从浙江安吉萌发,已成全国共识。2025年8月15日,恰逢这一历史性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绿金探路队走进安吉余村,开展“绿色金融与生态价值实现”深度调研。团队以金融专业视角,剖析绿色信贷、生态保险、碳汇交易等工具如何催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探寻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绿色金融实践样本。
      “党建+金融”:小信贷撬动大治理
          在余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与工作人员围坐而谈。基层党组织不仅是政策宣传者,更是绿色金融落地乡村的“毛细血管”。队员们了解到,村级绿色信贷项目通过差异化利率、快速审批等机制,精准支持生态农场、低碳民宿等产业,实现“贷动绿色、治理增效”的双赢目标。金融,正成为乡村生态治理中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支撑力量。
理念·见证·转身:一座碑与一个村的二十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纪念碑下,队员们重温转型之路。从炮声隆隆的矿山到竹海摇曳的景区,余村的命运因理念而变,也因金融赋能而实。金融工具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评估、可抵押、可流通的资产,使“两山”之间的转化路径清晰可见、可操作。
        从文化礼堂到自然博物馆:金融工具如何为生态“定价”
        余村文化礼堂陈列着村庄绿色转型的历程。队员们注意到,绿色保险如何覆盖气候风险、生态基金如何投资乡村旅游,金融手段正向产业链深处渗透。在安吉自然博物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碳汇能力——被科学量化,为金融介入提供价值评估基础。生态不再抽象,而是可融资、可发展的绿色资本。
青年力量:在书香中凝聚绿色金融新共识
        调研尾声,队员们步入余村青年图书馆。在这里,他们共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并结合调研展开热烈讨论。金融不应是冷冰冰的数字,它可以是绿色的、有温度的。大家一致认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一代代青年用专业与热忱持续注入创新动力。
        连续几天的调研,团队带着问题而来,携答案与更深的思考而归。绿色金融不是单一的政策工具,而是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灵活的金融产品、有力的基层实践,以及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关注与投入。安吉的实践表明,当金融与生态相向而行,“绿水青山”便不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可感、可触、可收益的发展现实。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绿金探路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总结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