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商学院“红土流韵,鼎新筑梦”团队围绕农业农村部“两大行动”政策,深入山东、江苏、上海、宁夏、新疆等多地农垦区开展实地调研,系统考察垦地合作与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成效与现实困境,致力于探索政策落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优化路径。
调研发现,垦地合作面临多重现实阻力。在安徽黄李村,老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成为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江苏海安农场中,青年技术员虽掌握先进知识,却难获农户信任;新疆精河农场虽推广滴灌等高效技术,但高投入成本令小农户望而却步;上海思瑶合作社在推进数字化与品牌化过程中,明显缺乏专业运营人才。这些案例表明,政策推进不能仅靠硬件投入,更需重视“人”的因素与地域差异。

与此同时,各实践地也探索出多种创新模式突破困境。山东乐汶农业通过智能温室将用工减少九成,极大提升生产效率;汶阳田公司搭建“肥农通”平台,整合农情、农机和金融服务,重构“统”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桃子姑娘”电商品牌成功将肥城桃推向全国,彰显品牌赋能对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显著作用;宁夏杨忠堡村立足冷凉气候,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实现错位竞争和农户增收。这些实践凸显出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与品牌运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垦精神在当代农业实践中仍发挥着重要凝聚作用。无论是肥城金丰合作社的“三统一”模式,还是杨忠堡村的“五统一”管理,都延续了农垦系统集体协作的优良传统。老一辈农人对土地的敬畏与坚守,不仅是农业文化的核心遗产,也为应对规模经营中的情感阻力提供了启示。农垦精神通过文旅融合、教育培训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将持续为农业注入内生动力。
基于以上发现,团队建议从政策支持、合作机制与文化赋能三个层面对“两大行动”的实施体系进行系统优化。应建立“青年技术员+老农”结对机制以增强技术推广中的信任基础,探索“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柔性合作方案尊重农户情感需求。同时,借助文旅融合与赛事活动打造农垦公共品牌,使农垦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经济与社会价值。只有真正实现“政策”与“人心”的同频共振,才能推动农垦系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红土流韵,鼎新筑梦调研团
文/梁金玉
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