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号召,集美大学“影焕闽台”实践队前往漳州市开展暑假社会调研,通过对漳州市博物馆和徐竹初木偶艺术馆的实地探访,探寻其在闽台文化交流传播中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在徐竹初木偶艺术馆与徐氏木偶头雕刻第七代传人徐强的合照
漳州市博物馆:漳台一家亲的历史见证
6月27日上午,“影焕闽台”实践队队员前往漳州市博物馆,重点参观了“漳台一家”展厅。展厅陈列的诸多族谱和文书,体现出明清时期漳州人迁台的历史脉络。在不同展区之间,实践队队员了解到漳州先人迁台时将闽南地区的信仰“分灵”至宝岛,使关帝等信仰在两岸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历经岁月沉淀,两岸同源的历史信仰逐渐成为维系同胞情感的坚实桥梁。实践队队员感叹道:“以前总觉得‘两岸一家亲’是句口号,现在才明白,这些泛黄的纸页、神像藏的都是祖辈们拖家带口闯台湾的念想,这份连着根的感情真是断不了。”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漳台一家”展厅参观闽台族谱
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采访。谈及漳台同根同源的体现,工作人员指向台湾青年林智远、女孩赖敏萱回漳寻根的展示区:“从族谱续脉到信仰传承,再到这些寻根故事,漳台同根同源是刻在血脉里的事实。先辈们带着文化、信仰渡海赴台,又通过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交流,让这份亲缘跨越海峡,历久弥新。”
木偶艺术展示馆:文化活化的传承典范
当天下午
,实践队队员前往漳州古城徐竹初木偶艺术馆深入探访其在文化活化传承与传播的成功经验。多年来,戏曲一直是加深两岸联系的文化密码。其中“木偶戏”是维系闽台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馆中,队员们了解到了木偶戏从漳州传入台湾的历史。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有幸采访了闽南师范大学话剧社负责人陈瑞松教授。据了解,陈教授是一名祖籍在台、现工作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台胞,同时也是一名戏剧创作爱好者。他充分挖掘漳台两地以“民间信仰”“两岸家书”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将其与剧本创作有机结合,带领闽南师范大学话剧社成员开发了具有闽台文化特色的原创剧本,并在漳州地区开始巡演。如何将当地历史故事进行串编、戏剧化呈现,做出更多属于漳州的“故事”,一直是陈瑞松教授思考的问题。对此,陈瑞松教授积极与木偶展示馆寻求合作,在话剧表演中融入投影、人偶共现等新形式,吸引更多游客看到、喜爱漳州故事,让两岸共同文化记忆传得出乡情,留得住来客。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徐竹初木偶艺术馆访谈陈瑞松教授
“作为一名从小在闽台文化浸润下成长的台湾人,我认为我有责任担负起闽台文化传承的责任,同时结合我的职业,话剧无疑是我为唤醒两岸共同记忆的第一选择。” 陈瑞松教授感慨道。
从博物馆历史溯源,到艺术馆的文化探寻,“影焕闽台”实践队队员们见证闽台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也见证了用话剧传播闽台文化的成功案例。后续实践中,团队将持续探寻闽台文化资源,汲取成功经验,为讲好闽台文化故事、促进闽台文化交流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