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3日-5日,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杏林”实践团赴泾县开展以“行走的思政课——赓续红色、守护绿色、厚植特色”为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院党总支书记黄学武带队,思政课教师聂多伟、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赓续红色,传承革命精神
云岭烽火照山河,铁血红心铸丰碑。新四军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泾县云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7月3日,实践团来到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聆听1938年至1941年间,这支英勇的人民军队在皖南大地浴血奋战的壮阔历史。

实践团首先瞻仰了叶挺铜像,向这位新四军“铁军”领袖致以深切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在底蕴深厚的种墨园、大夫第,师生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仔细观摩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诉说着那段风云际会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大家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钦家齐同学感慨道:“泛黄的文件、锈迹的枪械诉说着‘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让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以热血浇灌理想的赤诚。”
随后,师生一行从大夫地徒步前往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头顶高温,挥汗如雨,大家用徒步3公里的方式致敬革命先烈,在行走中感悟烽火岁月,传承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
在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深入了解新四军在云岭的那段峥嵘岁月,体会到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畏艰难、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墙壁上的战斗标语、锈迹斑驳的枪支弹药、摆放整齐的指挥桌椅,都无声地展现了新四军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

参观结束,全体成员回溯新四军的奋斗历程,致敬时代英雄楷模,深切体会到在那段攻坚克难的光辉岁月里,先辈们用汗水与坚守铸就的革命精神。聂多伟为大家讲授了“微党课”,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勉励同学们铭记悲壮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面向民族复兴,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挺膺担当。
守护绿色,助力乡村振兴
7月4日,实践团奔赴黄田村开展“守护绿色”专题田野调研,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废物和黑臭水体治理”这一民生关切点,旨在践行生态理念,守护绿色家园,助力乡村振兴。期间,实践团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团队顺利“会师”,并开展了友好交流与合作。
团队师生深入黄田古民居,围绕“两污一黑”治理主题,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勘验、问卷调查、入户调研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全面细致了解当地生活污水处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后期分析研究、报告撰写和政策建议提供一手资料和详实数据。
深入农村基层调研环境问题,是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重要途径。解决好污水治理这样的“关键小事”,关乎农民美好生活品质,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樊梦媛同学感悟说:“我们既要‘走出课堂’,更要‘走进村庄’,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贡献智慧和力量。”
厚植特色,弘扬传统文化
泾县享有“中国宣纸之乡”盛誉,7月5日,实践团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实地感受地方特色文化和宣纸的独特魅力。
在文化园展厅,师生系统了解宣纸的发展历史、品类划分及制作工艺流程。在中国宣纸博物馆,大家欣赏到从唐代至今各时期的宣纸珍品和依托宣纸创作的文化真迹作品。在工坊互动展区,大家近距离观摩宣纸制作的全过程,感受“一张宣纸,百道工序”背后的厚重历史和匠人精神。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团队师生驻足观看了泾县纪委监委出品的宣传片《廉洁本色》,感受“一张清白宣纸”“不畏世间喧嚣,不畏岁月躁动,唯有一生对一份事业的精益求精,唯有千年对家国的清廉本色”的“不蛀不腐”“洁白如玉”的高雅品质和廉洁精神。此次探访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既在于工艺的精妙,更在于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此外,实践团积极探寻中医药文化的神奇与魅力,在泾县中医院,师生现场观摩中医师运用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结合现代化诊疗设备,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针灸推拿等特色诊疗中心,银针精准施针、艾条温和熏灸,中医师娴熟运用传统技法疏通经络、调理病症,生动诠释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显著优势。

一纸千年承文脉,仁心济世守安康。从“纸寿千年”的匠造哲学到“大医精诚”的济世情怀,泾县正以文化为底色、以健康为根基,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时代新篇。同学们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争做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以璀璨文明之光凝聚奋进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贡献青年力量。